雷亞南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歷史悠久,歷經各朝各代,隨著實踐探索從而不斷完善,逐漸形成了一套體系嚴密的監察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基于各代社會歷史條件的不同,它積累了各代運用監察澄清吏治、鞏固封建政權的豐富經驗,反映了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特征和特有的國情。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與西方的監察機構相比,兩者之間存在著較大的不同,中國古代監察體系主要由御史監察系統和諫官言諫系統兩部分構成,御史監察系統的代表機構是御史臺,主管官員為御史大夫,他們是皇帝的耳目,專門負責代表皇帝自上而下地監察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吏是否遵守國家法律并忠實履行職責,發揮著澄清吏治的重要作用,主要運用彈劾手段糾察貪官污吏;諫官言諫系統的諫官又稱為言官,負責對皇帝和決策機構進行自下而上的監督,他們的主要職責有諫議、封駁和知起居事等,可以對皇帝的詔命、決策機構制定的政策措施的失誤進行諫議和封駁,發揮著鞏固中央集權、提高國家機構統治效能的重要作用。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起源早,隨封建專制主義的強化形成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它在中國古代政治法律制度中有著獨具特色的地位,形成一種不同于西方體制系統的監察制度。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為以皇權為中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服務的,它隸屬于皇權,其設立的而根本目的就是維護皇權,為封建專制君主服務。監察機構是“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它作為皇帝鞏固統治的工具,可對百官是否遵守國家法律制度并忠實履行職責進行監察,而皇帝卻不受任何形式的監督的。諫官雖然可以對皇帝的詔命進行糾察,但皇帝擁有的最高監察權,監察官行使職權時受到的限制較多,歷朝歷代若皇帝重視監察時,可以有效保證監察官權力行使,且行使權利時阻礙較小,可放心大膽行使監察權,如歷史上唐太宗時期,王珪為諫議大夫,“嘗有諫議,太宗稱善,遂詔‘每宰相入內平章大計,必使諫官隨入,得聞政事’”。①由此可見,古代監察權力不可能獨立于皇權而獨立存在,監察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皇帝,在封建專制主義下監察權依賴于皇帝的維護。中國古代監察權從屬于皇權,表面上監察權是用來對付貪贓枉法的貪官污吏的,但實際上是為皇權服務的,皇帝擁有最高監察權。
中國古代監察體系全面,從皇帝到最低官吏、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吏無不在監察范圍之內,為維護以皇權為中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歷朝歷代采取多元式的監督方式,對皇帝、百官包括監察官在內進行交叉監察。自魏晉后監察機構與行政機構分離,形成獨立的監察機構,實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領導、層層監察,上級監察下級,這種體制有利于監察機構獨立行使監察權。另外,各朝代均有直接向皇帝奏事的制度,監察官可風聞奏事,大開言諫之門,使監察官放心大膽地行使彈劾權,加強皇帝對群臣的控制。
中國古代建立多元式的監察方式,從組織方式看,通過設立中央監察機關和部門監察機關的方式,對中央百官進行監察,為增加監察力度防止滋生腐敗,還通過派員的方式對部門進行監察;地方上,也設立了地方監察機關,還通過派遣中央官員的方式到地方進行巡查、巡視,監察地方官員職責的履行,對地方官員進行雙向監督。從監察內容看,中國古代監察的內容不僅包括對職官職責的監察,還對封建社會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涉及的屬于監察機構職責范圍的事項進行監察,監察機構的監察內容十分廣泛。從監察方式上看,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有檢舉、控告、采訪調查、深入部門定期檢查、重大政治活動親臨現場督察以及考課監察結合等方式,監察的方式多種多樣,對中央和地方的官員進行監督。②同時在中國古代還設立獨具特色的巡回監察制度等,有效保證監察效能得以實現。在中國古代大多朝代采取多元式的監察方式,如明代,在中央設督察院和六科給事中,共同對皇帝負責,糾察百官;在地方設十三道巡按御史和省提刑按察使,并設督撫為地方最高監察官。這種多元式的監察方式,可以有效地保證監察效能得以實現,便于皇帝對百官的直接控制,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機構的重疊,有官員職責不明確的弊端。③
監察官員擁有的監察百官的職責十分特殊,這也要求監察官員在國家官職系統的地位與其他官員相比具有獨特性,為使監察機構擁有震懾百官的權威,其機構設置上必須予以監察官崇高的地位,但統治者處于對自身統治權利的考量,監察官員的官銜設置不能過高,“以卑察尊”,“典正法度”,“舉劾非法”,“自皇太子之下,無所不糾”,這是中國監察制度中監察官員設置方面獨特之處的原因。相對來說,監察官員職責重大,若使監察制度有效地發揮作用,監察官員素質的優劣所占極大比重,對監察官員選任考核我們必須設立嚴格規定,選拔任用方面也必須設立一整套獨屬于監察官的極其嚴格和完備的制度。④各朝各代監察官員的官銜都比較低,如西漢時期的侍御史和刺史品銜僅為六百石,相當于低級縣令,但職權很大,據記載可監察地方二千石的大員。歸根結底,這與中國古代社會的性質是分不開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性質是以維護皇權為中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其所具有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會使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缺陷。而且封建官場權利關系網極其復雜,相當部分的官員為獲得利益和升遷,人情往來走動必不可少,極易通過各種渠道形成一方勢力,出現官官相護、以權壓人等不良風氣,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中央政令的推行和社會的穩定。而這種位卑權重模式的監察官設置模式,可以使得監察體制不受中央和地方的干涉,擁有一定的獨立性,即權力約束并非以執行權力的人員等級對等為前提。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實現社會清明,維護社會穩定。
[ 注 釋 ]
①邱永明.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②賈玉英.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發展史[M].人民出版社,2004.
③張晉藩.中國法制通史[M].法律出版社,1999.
④邱永明.中國封建監察制度運作研究[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