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靜
嶺南師范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從犯罪的實行行為、犯罪的非實行行為和犯罪形態這三個方面予以分析。
犯罪的實行行為具有三個特征:第一,它是一種危害行為;第二,它是刑法分則中具體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行為。第三,它直接侵犯了某種社會關系,對犯罪的直接客體造成了現實而直接的威脅性或破壞性。
犯罪的非實行行為主要包括三種:
1.犯罪的預備行為。犯罪的預備行為是犯罪分子為了順利實行犯罪而準備工具,并為實施犯罪制造必要條件的行為。它終結于預備階段,即事實上未能著手實行犯罪。因此,不可能成立隔時犯。
2.犯罪實行行為實施完畢后,繼發的其他危害行為。由于犯罪的實行行為實施完畢之后,繼發的其他危害行為不是實行行為的組成部分,因此,不存在隔時犯問題。
3.復雜共同犯罪中的某些幕后行為。在復雜共同犯罪中,某些幕后行為有時所造成的危害結果遠遠大于實行行為的危害性,但這些行為對客體的侵犯要通過實行犯的實行行為才能實現,由于這些行為對法益的侵害是間接的,不具有實行行為的特點,所以不是實行行為。但一些犯罪性質特殊的幕后行為,一旦實施,便對該種犯罪客體構成現實而嚴重的威脅,因而是犯罪的實行行為。
犯罪停止形態是指故意犯罪在其發生、發展和完成的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因主客觀原因而停止下來的各種犯罪形態。其包括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和犯罪既遂。這里,筆者對犯罪既遂、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予以分析。
1.犯罪既遂。犯罪既遂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已經具備了某一種犯罪的全部構成要件。其符合隔時犯中實行行為已經實施完畢的特點,當然存在隔時犯。
2.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過程中,行為人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能夠自動有效的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犯罪。犯罪實行行為實施階段的犯罪中止存在兩種情況。犯罪分子已經開始實行犯罪,由于本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犯罪意圖沒能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筆者對既遂犯中的結果犯、結果加重犯、舉動犯和行為犯是否存在隔時犯問題予以分析。
結果犯是指以法定的危害結果作為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必要條件的犯罪。結果犯具備犯罪構成要件的實害結果,如果結果犯的行為與結果之間具有時間間隔,就存在隔時犯。結果加重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基本犯罪行為,發生了兩個犯罪結果。
舉動犯指以著手實行刑法分則條文規定的某個具體犯罪的實行行為作為犯罪構成必要條件的犯罪。行為犯是指以實行法定的犯罪行為作為犯罪構成必備條件的犯罪。它與舉動犯的共同點在于:二者都不以發生實際的危害結果作為犯罪構成的必備要件。而隔時犯是以犯罪構成要件的結果已經發生為前提,因此,行為犯和舉動犯中不存在隔時犯問題。
綜上,既遂犯中的結果犯和結果加重犯中存在隔時犯問題,危險犯、行為犯和舉動犯中不存在隔時犯問題。
隔時犯的時間間隔通常可以是較長時間。也可以是短暫的瞬間。時間間隔的長短是由危害結果出現的快慢決定的,也可以說隔時犯的時間間隔長度與危害結果出現的速度成正比例關系。
隔時犯是犯罪的實行行為與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實害結果未同時發生,中間間隔一定時間的犯罪。犯罪實行行為與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實害結果的發生之間存在時間間隔的犯罪是隔時犯,不存在的則不是隔時犯。構成這些犯罪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時間間隔。
隔時犯行為與結果之間所形成的時間間隔,必然會引起隔時犯犯罪時間的確定和隔時犯的溯及力等法律問題。研究這些法律問題,有助于糾正司法實踐中存在的錯誤認識,為下一步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1.隔時犯的時間間隔會引起隔時犯犯罪時間的確定問題
隔時犯是犯罪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存在一定時間間隔的犯罪,這就客觀上造成了犯罪時間難以確定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術界大多數學者主張以犯罪行為實施的時間作為犯罪時間。
2.隔時犯的時間間隔會引起隔時犯的溯及力問題
由于隔時犯的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間隔,這種間隔在存在或持續存在期間可能出現法律的變更。因此,隔時犯的時間間隔可能會引起隔時犯的溯及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