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藝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234
安全是個人生存、發展的起點,是人們追求最高意義上的幸福的依據。保存生命、保全肢體、維護健康,使個人所有的物和既定的相互關系免于不法的侵害和破壞,是法的安全價值的最基本內容。在保證私人領域安全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維護社會整體的秩序,保護公共領域的安全,因此社會的穩定是法安全價值的終極目標。在科技飛速發展,提倡科技創新的今天,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了高風險階段,私人領域與社會的安全均存在極大的隱患,安全價值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上世紀70年代開始,我們進入了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是,我們在享受信息時代帶來的方便快捷的同時,也必然要承擔由此而帶來的風險。網絡購物、電子支付拓寬了傳統的購物、支付方式,但也為犯罪分子開辟了新的犯罪渠道,目前網絡詐騙、電信詐騙比比皆是,網絡虛擬財產安全令人堪憂;未經實名制的社交平臺在保障了公民言論自由的同時,也帶來了言辭暴力,公民的名譽權、隱私權不斷受到威脅。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與普及,導致了對公民私人領域人身和財產安全的不可控性的進一步擴大。
如上文所述,私人領域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必然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影響公共安全,筆者認為,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網絡發展拓寬了犯罪分子的犯罪范圍:在財產安全方面,傳統侵害手段為盜竊、搶劫等限于可視范圍內的財產,而如今犯罪分子可以輕松竊取電子賬戶余額甚至是銀行存款。
2.技術創新更新了犯罪分子的犯罪方式:在人身安全方面,傳統侵害手段為“面對面”的毆打或是殺害,如今犯罪分子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不公開身份的對他人進行謾罵、侮辱甚至造成間接性的精神傷害。
3.娛樂傳媒的導向作用:現代社會信息透明公開化保障了公民知情權的同時,也將私人領域的安全隱患放大。新聞媒體對某些案件的集中報道或是某些言語指向,給公民帶來一種罪惡無處不在的暗示。對某些熱點問題的夸張報道,為博眼球的失實報道,帶來極壞的社會影響,此時的傳媒極易變成宣傳社會負面、動搖人心、妨害社會穩定的工具。
4.不理智網民的“以訛傳訛”:未實名社交平臺在保障了公民言論自由的同時,部分公民以此制造謠言,傳播謠言,導致網絡上的信息真假難辨,而有關社會制度、政黨政策的不實信息則會嚴重危害到公共安全甚至是國家安全。
綜上,一個被稱為正義的社會不能不首先具有安全的性狀,一個被稱為正義的法,不能不具有安全的性質,任何法都應當以安全為目的指向。因此,安全價值是不容為我們所忽視的,現代社會法律制度必須引以為鑒的法的重要價值。
在法的價值體系中,安全與自由的沖突最為突出。要保障公民私人財產與人身安全,意味著必須對公民的自由權利加以限制,如在網絡暴力事件中,我們可以通過限制某些言語的發表來保障網民的隱私安全,這必然會對公民的言論自由帶來一定的影響。法律規范是一種對人們行為的約束,法律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但并不保障超越法律與道德底線的行為,在安全與自由價值發生沖突時,我們必須做出合理的取舍,以保證大部分公民利益最大化。
信息科技的飛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捷,提高了我們工作、學習的效率。改革開放后,國家各方面建設也奉行“效率優先”的宗旨,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不可否認,短短三十幾年內,國家建設各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但同時社會矛盾也愈發尖銳,因此,審慎對待效率優先性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經階段,也是我們需要反思和克服的困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