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山西青年報,山西 太原 030000
近年來,新媒體蓬勃發展。從中央媒體到地市各級黨報,傳統媒體開始探索進軍新媒體平臺、開拓融合實踐。時政類新媒體,成為傳統媒體轉型主要突破口。
對處于新媒體環境下的黨報而言,時政新聞報道無疑是“主業”。什么是時政新聞?有研究者指出:“時政新聞,就是時事新聞與政治新聞的簡稱。”“狹義上的‘時政新聞’即關于領導人物的新聞。廣義上的時政新聞,就是有關施政綱領、政治思想及政治活動與政策發布的報道。”當下,信息多元化、碎片化。傳統媒體時政新聞的冷漠面孔、僵硬模式,使受眾對其閱讀興趣日淡,新聞價值和傳播效果受到嚴重影響。如何做好時政類新媒體,讓新聞回歸本來價值,要注意避開以下幾個誤區。
這是傳統媒體業界很盛行的觀念,認為只要把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等全媒體要素配齊了,就是新媒體報道。甚至不少傳統傳播機構提出,要讓每一個記者編輯全媒體化,一次性采集編發所謂全媒體新聞。其實,新媒體平臺雖天然具有全媒體性,但并不是把傳統媒體內容搬運到新媒體平臺,或加以全媒體包裝,就能實現新媒體傳播。
如今的新媒體形式多樣,并且在不斷變化中,比如以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為代表的新聞客戶端媒體,以微博為代表的新聞屬性新媒體,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屬性新媒體,以秒拍為代表的視頻類新媒體,以知乎、豆瓣為代表的知識類新媒體等。不同新媒體平臺有不同表現形式,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平臺屬性選擇相應的呈現方式。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報道內容,只要內容能打動人,一個觀點、一段文字照樣可以大行其道;內容空洞,穿上全套全媒體盔甲照樣不行。與傳統媒體時政報道相區別,時政類新媒體選材要更接近普通民眾,選擇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比如,《山西青年報》官方新聞微信《山西青年報新聞眼》,主打時政新聞,在時政新聞報道中,摒棄從“紙”端原樣“搬”到“新媒”端的簡單粗暴,而是以不同于紙質載體的表達,在不改變原意、不減弱權威性前提下,以短、平、快特質直面讀者,效果很好。
雖然,近些年傳統媒體大力改進出現在新媒體平臺上的身段,但大多數情況下尤其是進行時政報道時,傳統思維、做法仍在,把新媒體使用者視做單向接受、等著被灌輸和教育的“受眾”,全然沒有考慮新媒體平臺對傳播關系的根本性變革。
相較于傳統平臺的“受眾”,新媒體平臺“用戶”更加主動、更加自主、更看重平等自由的交流。要想黏住用戶,必須被用戶從理念、情感和配套服務上認同。所以,時政類新媒體首先要放下身架,絕不能再以俯視角度進行傳播。
在不少人看來,時政報道往往千篇一律,甚至是“八股”代名詞,枯燥且無“干貨”,無法引起讀者閱讀興趣。特別是領導活動報道、會議報道等,創新難度很大,創新余地很小。
解決途徑在于,讓時政新聞回歸其作為新聞的本質,打破“公文”框框,不將時政新聞等同于黨政機關公文。要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化冗長為簡潔,更重要的,在于掌握時政新聞中鮮活的、富于意味的人物語言以及相關細節,從中挖掘新聞亮點,放開手腳解讀。比如,《山西青年報》官方新聞微信《山西青年報新聞眼》,在對公文、文件、講話解讀時,會站位到大眾角度,用大眾語言表述格式化、術語化、專業化等內容,以直接引語切入,受到“被報道者”和“讀報道者”一致認可。
在新媒體傳播平臺不斷生長過程中,草根化傳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形式套路。對語言文字進行變用、誤用、亂用,表達模式務求另類和不羈,情緒渲染極端夸張,使用曖昧、驚悚標題吸引眼球……不少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平臺推廣報道時,也被“帶跑”,特別迷戀這些草根化包裝。事實上,對于官方時政類新媒體而言,草根化包裝絕對是大忌。
對于時政類新媒體,公信力是其生存基石和根本屬性。草根化包裝貌似一時吸引人注意,增加了點擊量,但是以損害用戶對平臺的理性認知和信任為代價,得不償失。比如某些微信公眾號,簡單的天氣預報推送,也要起一個看起來很驚悚的標題。一次兩次吸引人好奇,時間久了,就會讓人心生反感,覺得被愚弄,進而影響對該平臺的信任度。
杜絕非理性網絡語言,遠離三俗,弘揚真善美,是傳統媒體的職責。過度“草根化”,是失職。
當然,要運作好一個新媒體平臺,僅僅重視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首先要確定平臺定位,隨時關注后臺數據,要密切掌握用戶對你選材的興趣,并即時做出調整,運用數據分析,可以做出初步用戶群體畫像,有利于以后的發展方向。
最重要的是,要明確你在運營的是新媒體平臺,與用戶互動必不可少,例如后臺信息回復、評論回復、答疑解惑等都是非常良好的互動。
作為時政類新媒體,可以選擇性答復一些政策性咨詢,增加用戶黏性,以提高平臺權威性。當然,要確保回復精準。
運營和推廣,本身就是久久為功的事情。我們要對數據實時分析,鍛煉發散性思維,綜合各種新聞熱點。只有實打實的“大融合”,才能將時政類新媒體平臺運營起來,實現社會效益、政治效益、經濟效益三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