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杰 李榮娟
1.咸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2.咸陽師范學院政治與社會學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黨的十九大指出:“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2018年5月19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堅持區域統籌、綜合治理,完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機制。堅持統籌兼顧,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發揮政府主導和企業主體作用”。這表明,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和一種全新的生態環境治理方式,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習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但是,面對區域生態系統退化和區域環境資源破壞的持續加劇,區域生態環境治理該如何進行?為此,社會各界做了諸多嘗試和探索,以期有所突破。總體上看,區域生態環境是作為系統的有機整體而存在,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依賴,某一種要素的變化,不僅會對其他要素產生影響,也會促使整個區域生態環境系統發生改變[1]。這說明,需要用系統性和協同性的觀點去分析生態系統各要素間的關系并對待區域生態環境問題。而基于協同治理視角,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和個體共同參與、有效互動、平等合作的“互補共生”協同治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區域生態環境治理水平和績效。因此需要對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理論進行系統的闡述。
目前公共行政領域關于“協同”、“協同治理”的探討及應用存在不同理解,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提出了不同的觀點[2-5]。這些觀點大都突出了協同治理目標的一致性、運行的復雜性、主體的多元性和方式的多樣性等特征,極大地豐富了協同治理的內涵,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啟發意義。但是,協同學理論中的協同與當前理論界關于協同治理的闡述不同,當前學界關于協同治理的分析和界定側重于治理而非協同,對比協同學理論中的“協同”,區別在于:一是多中心治理中的“協同”固然重視多元主體合作,但卻強調政府在合作中的主導作用,合作過程受制于政府,合作結果聽命于政府,主體間地位不平等,故不能形成獨立的子系統而發揮效用,協同學理論中的“協同”則突出子系統間的平等性和功能性。二是多中心治理中的“協同”僅重視各主體間的簡單線性關系與合作的維持,協同學理論中的“協同”則重點關注各子系統間的非線性關系與合作的改善;三是多中心治理中的“協同”經常受政策、制度、環境等外部因素影響,外部動力而非內生動力是推動合作的重要力量,這也使共識的達成和績效的確定因受政府合作意愿、企業合作動機和社會合作能力的制約而難以獲取,影響了治理效果,協同學理論中的“協同”則致力于系統的自組織狀態以及系統本身實現自組織轉變的機制與過程[6]。
協同學,即“協調合作”之學,認為協同是一定條件下子系統之間通過相互競爭與合作自發形成有序結構,具備有組織性功能,改變無序狀態,帶來關聯有序運動,產生協同效應,實現自組織的方式和過程[7]。協同學理論對分析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的運作邏輯具有較強的適用性和恰切性。首先,協同學提出了“兩個系統”,即獨立的子系統和由子系統構成的系統整體。生態環境治理的區域性、復雜性和綜合性決定了多元合作共治是必然選擇,區域生態環境治理本應就是一個由不同類型主體構成的各子系統,以及由各子系統構成的系統整體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
其次,協同學提出開放觀點和“兩種互動”,即獨立子系統間的互動和系統整體與外界環境間的互動,開放性是實現“兩種互動”和系統自組織化的基本途徑。區域生態環境治理成本高、利益主體間協調難度大、信息不對稱情況突出,這要求各子系統間、系統整體與外界環境間相互競爭、相互作用,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克服自身局限,建構開放體系,完成一致動作。
再次,協同學提出序參量概念和伺服原理。協同學認為各子系統因相互作用而產生序參量,從而使各子系統良性運轉,序參量又發揮著調節各個部分行為的功能,并不斷提高系統自組織能力,最終推動系統形成有序結構和最佳性能。序參量,是考察系統宏觀有序度及其運行模式的參量,決定系統的正常運轉和宏觀結構,可以通過綜合研究獲取,進而把握系統宏觀秩序,了解各子系統微觀行為及其運動狀態,描述系統如何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的轉變。伺服原理,即役使或支配原理,其核心是控制系統發展方向的慢變量決定快變量的行為,序參量決定系統的行為。盡管兩種變量在系統維持平衡狀態時區別并不顯著,但系統失衡則導致差異的逐步顯現。因此,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的關鍵在于找出促進系統良好運行的慢變量和序參量,以便重點把握慢變量和序參量的變化進而認識和把握系統整體的演化。能夠表征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慢變量和序參量的是利益、權責和制度等要素。其一,權責要素。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系統所架構的權責體系是描述各治理主體間有序度的慢變量和序參量,對協同治理系統內部組織結構及其運行狀態具有控制和決定作用。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主體設定合理、角色準確、權責分明,那么相互間能夠緊密配合,彰顯自身優勢,履行基本職責,從而使協同治理系統有序運行并呈現較高程度的協同性。其二,利益要素。在區域生態環境治理中,各治理主體在基于公共利益進行合作推動生態環境問題解決的同時,其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也將成為協同的瓶頸和障礙。也就是說,各治理主體間既存在互動與合作,也存在沖突和矛盾,而基于公共利益的互動與合作是描述各治理主體間有序度的慢變量和序參量。構建治理主體利益協調機制,形成系統自組織的內在激勵因素,能夠使系統具備良好的協同性。其三,制度要素。區域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單方行為和集體理性沖突時刻存在,各治理主體在共同行動方面欠缺依據和規范,而基于各方不同利益訴求的合理制度安排又是描述各治理主體間有序度的慢變量和序參量。區域生態環境治理主體在協商、對話的基礎上,達成共同認可的治理方案或行為約定,從而實現治理各方的有效協同。
最后,協同學提出序參量的作用機理及系統的兩種運動趨勢。當子系統間的協同因系統陷入無規則的混沌狀態時而變得較弱,這時各子系統獨立性強、序參量為零;當子系統間的協同行為逐漸產生并居主導地位時,系統整體變化加劇,到達臨界區域,序參量增加并達到飽和值。對序參量的值具有導向作用、能夠促使其呈指數型增加并在較短時間內達到飽和值,從而推動系統不斷接近臨界點或其附近,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和轉變,關鍵在于各子系統間存在非線性關系并由此產生協同作用。這表明,可以通過機制建構塑造非線性關系,產生各子系統間的協同作用,限制非協同行為,實現最佳協同效應。而基于權責、利益、制度等要素所構建的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機制,能夠作為強有力的牽引,通過有效的傳導模式,確保系統變量間形成關聯有序運動,并嵌入整個治理網絡體系中。
相對于多中心治理中的“協同”,協同學視域下的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具有比較優勢,其所提出的“兩個系統”、“兩種互動”、序參量概念以及自組織狀態,強調了各治理系統的平等性、開放性、功能性和內生動力,以及系統實現自組織轉變的影響因素,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區域生態環境治理系統的運作方式和固有規律,重新審視當前治理中所存在的問題。也就是說,協同學理論視角下的區域生態環境治理:一要突出治理主體的多元性和平等性;二要形成開放性的治理系統;三要構建實現系統自組織化的機制。因此,基于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理論,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和個體共同參與的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體系和機制,這不僅是協同學理論在區域生態環境治理領域所要解決的兩個突出問題,同時也是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協同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