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君
江蘇大學法學院,江蘇 鎮江 212000
2014年以來,P2P平臺、分期網貸公司開始加大對校園網貸市場的挖掘力度,推行了一系列校園貸款軟件。大學生只需上傳個人信息,發布借款需求即可成功貸款。校園借貸憑借其天然的互聯網優勢和低門檻、易操作的特點吸引了很多大學生。隨之而來的是大學生借貸亂象頻發,從最開始的“無擔保、無抵押”變為令人咋舌的“拍個裸照,立等可取”。更有學生陷入洗錢、套現、欺詐等非法活動,甚至因為還不起貸款,跳樓自盡。在我們與涉事女大學生的深入訪談后發現,大部分陷入“裸貸”風波的女大學生貸款只是為了滿足對ipad、化妝品、奢侈品等物品的消費,而在裸照和視頻流出后,多數女大學生又得不到相應的法律幫助。這說明,部分大學生消費觀念極不成熟,學校方面金融教育不足,金融領域法律法規缺失。
1.用裸照做擔保不合法
校園“裸貸”一般是陰陽合同,表面上是電子借貸合同,實則為以裸照或視頻為抵押內容的擔保合同。質押中債務人或者第三人將其動產或權利移交債權人占有以作為債的擔保,這意味著能夠只有財產或財產權利才能作為質押物。而裸照與人身難以分離,既非財產,也非財產權利,不能用作擔保。
2.意思表示不一致,違反了公平自愿的原則
放款人針對女大學生好虛榮的心理利誘其貸款,誘騙大學生拍裸照做抵押,脅迫說一旦逾期未還款,就把裸照曝光。也就是說,“裸貸”實際是一個先誘騙、再脅迫、最后侵權的行為過程。
3.違背公序良俗原則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四條: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民間借貸合同無效。顯然,“裸貸”合同違背了最基本的公序良俗原則,屬于自始無效合同。
學界有人認為裸貸合同屬于被害人承諾的情形,雙方不負刑事責任。“被害人承諾”指當被害人同意他人對自己加害時,施害者不構成犯罪。筆者認為,只有當被害人對承諾的法益具有處分權時才可成立被害人承諾。而“裸貸”中,裸照一旦被公開,社會管理秩序就將被侵害,借款人對社會管理秩序無處分權,不構成被害人承諾。一方面,若利息超出36%,則超出部分將構成非法占有。放貸人以公開裸照來威脅借款人實現非法占有目的,涉嫌敲詐勒索罪。另一方面,涉事女大學生稱,在自己無力按時還款時,放貸人會力勸自己“肉償”,這顯然已經屬于賣淫行為,放貸人可能涉嫌賣淫類犯罪。
而在“裸貸”事件中資金借貸平臺的責任承擔問題上,學界有不同的理論。筆者認為,根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和《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作為居間人,借貸平臺負有合理審查義務和監督管理的責任,“不知情”不能成為其推卸法律責任的理由。
向江蘇省高校在校大學生發放的在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學生容易接觸到的借貸平臺主要有兩類:一是分期付款金融服務,例如螞蟻花唄和京東校園白條;二是校園借貸公司所提供的信貸業務。二者門檻都很低。筆者認為,校園借貸法律法規應適用特殊市場準入制度,在審查義務和監管責任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源頭上規范校園借貸,方可有效遏制“裸貸”事件的發生。
女大學生大多經濟上還未能完全脫離家庭,父母普遍作為默認的連帶責任人被牽入網絡借貸之中,因此應當保障監護人對學生借貸行為的知情權,尤其是告知借貸利率等高風險信息。同時,在學生貸款資質審核方面,應加強身份信息審查,將學生基本學籍信息與銀行征信新系統聯網,從而更有效防范非理性的借貸行為發生。
《刑法修正案(九)》第二百八十六條中明確了網絡平臺在相關犯罪中的責任。而放貸者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個人信息權等法益,對社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要想預防和鏟除“裸貸”亂象,刑法應對網絡平臺和違法借貸行為予以嚴肅規制。
[1]王紅,謝德明.“裸貸”事件中,雙方可能涉嫌多種違法犯罪[J].人民公安報,2017(5).
[2]王亞斌.“裸條”借貸事件背后的法律問題探究[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7,16(9).
[3]劉云生.“裸貸”合同應是無效合同[J].深圳特區報,2016:B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