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崢潔
揚州大學法學院,江蘇 揚州 110036
1993年制定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第一次設立了懲罰性賠償制度,該法第49條規定了“雙倍賠償”。《消法》是實施后,1995年,自王海在北京隆福大廈購買了一副索尼耳機,并依據該條文向商家索取雙倍賠償后,依據該條款索賠事件越來越多,且其中不乏以王海為典型的知假買假者,學界稱之為“王海現象”。起初,職業打假人們獲得了學界和實務界的支持,索賠案件基本勝訴。但是1998年,局勢發生逆轉,天津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此類案件做出了不利于原告的終審判決,理由是原告“知假買假”、“職業打假”。到底應不應該支持像王海這樣的職業打假人,成為了學界一直難以解決的難題。
“王海現象”從出現至今已有十二年的時間了,立法者的左右動搖,學界的紛爭不斷,職業打假人的奮力維權,給實務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本文追本溯源,用法經濟學理論闡釋說明,職業打假人應獲得肯定,可適用《消法》第55條。
懲罰性賠償制度古已有之,無論是中國的古代法律還是西方的法典,都可以找到它的痕跡。具有現代意義上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始于英國,成熟于美國。
雖然美國法律采用實用主義的英美法立場,與我國所處的遵循公私法二元論原則的大陸法系截然不同,但是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理論發展深受美國學界影響。正因為如此,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一直被誤認為是作為懲罰性質的制度加以使用。
美國理論界對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得最為深刻,在理論愈益成熟的發展道路上,與之而來的爭議也越多,爭議主要集中于該制度的功能、阻礙經濟科技發展、索賠的正當性來源等。而如今我國對于職業打假人的爭議正與美國當年關于制度功能爭議密不可分。目前美國實務界和理論界的普遍共識是懲罰性賠償制度主要功能就是懲罰與遏制。或許是受到了制度較為成熟的美國理論界的影響,我國學者也將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主要功能設計為懲罰與遏制。忽略了兩國立法背景、立法初衷和實施實效的理論研究,直接效仿其研究成果,為至今“知假買假”的爭議埋下隱患。
我國受大陸法系傳統理論影響,在民事賠償領域一直奉行填平原則,其核心是以受害人損失為限進行賠償,體現公平公正理念。懲罰性賠償原則與填平原則大不相同,不僅要求賠償受害人之損失,還需另賠償金額。因此不存在正式文件對立法初衷進行詳細的講解。但我們可以從參與該項立法工作的學者論著及理論界、實務界的解讀與運用,還原該制度的立法意圖。
在談起該制度的立法初衷時,學者指出,懲罰性賠償制度首先反映了社會對于制裁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行為的呼聲,體現了對消費者這一弱勢群體的傾斜保護;其次,法律也鼓勵消費者運用法律的武器積極地維護自身權益,打擊不法商家;最后,賠償金對于違法經營者具有懲罰和警戒作用,對凈化市場大有裨益。[1]
參與該法制定的時任全國人大法工委官員的河山指出,將‘缺一賠十’的法律武器交給廣大消費者,動員億萬群眾與偽假商品做斗爭,消費者可得到賠償,商家得到制裁,假冒偽劣商品和欺詐性服務將無市場可容納。[2]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懲罰性賠償制度其本身具有的多倍賠償帶有的懲罰性質不可否認,但是從其設置的主要功能來看,還是以鼓勵消費者對抗違法行為、訴訟索賠為主的。
根據現行《消法》第55條規定的三倍賠償來看,對經營者很難起到懲罰和遏制作用。
從法經濟學的視角分析,任何權利都有成本,權利利益的實現都需要有資源的支出。[3]作為一名理性消費者,當他遭遇不良商家時,他首要考慮的不是實現法律的公平和正義,而是如何彌補自己的損失。因此如果通過訴訟途徑索賠,勢必令其承擔巨大的訴訟成本,其需要耗費的時間精力和資金,從根本上抑制了消費者通過法律途徑索賠的積極性。特別是在涉及商品、服務金額較小時,更為明顯。當起訴的成本小于訴訟的預期收益時,原告方才會發起訴訟。[4]起訴的私人激勵不足,真正愿意起訴的消費者自然少而又少。
在我國消費者維權意識薄弱、維權能力受限、維權積極性不高的背景下,將《消法》中的三倍賠償視為對經營者的懲罰與遏制,似乎有些風馬牛不相及。
本文分析了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的功能界定,是鼓勵消費者訴訟為主,懲罰、遏制為輔,即《消法》為實現保護消費者權益的主旨,本就鼓勵通過消費者私力執法。且職業打假人對凈化市場、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梁書文,黃赤東主編.消費者保護法及配套規定新釋新解[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978-979.
[2]河山.論缺一賠十的懲罰性賠償思想[J].法律適用,1993(8).
[3]應飛虎.知假買假行為適用懲罰性賠償的思考——基于法經濟學和法社會學的視角[J].中國法學,2006(4).
[4][美]斯蒂文·沙維爾.法律經濟分析的基礎理論.趙海怡,史冊,寧靜波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