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梅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消費者后悔權是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重要權能,通常是指消費者在依法購買某類商品或服務之后,在合理期限內,享有無條件退貨且無需承擔費用的權利①該制度可溯源至美國的冷靜期制度,最初為規范企業的銷售行為而設②。
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5條在正面規定消費者享有后悔權的同時,還列舉了四種法定排除情形和雙方約定排除后悔權的情況。根據法條規定,適用后悔權的范圍是遠程購物,行使條件為商品完好,行使期限為收貨之日起7日內。第二款規定了因其性質特殊而被法定排除的包括消費者定做的商品在內的四類商品。除上述從反面加以排除的四類,25條第2款作為兜底條款規定了約定排除的情形“其他根據商品性質并經消費者在購買時確認不宜退貨的商品”。然現實生活之復雜多變遠非法律條文之相對呆板所能比擬,且因法條自身存在的缺陷,實踐中消費者后悔權的行使存在諸多阻礙因素。
筆者通過對消費者常用的五個網絡購物平臺的無理由退貨規則進行調查發現,對于哪些商品屬于“不宜退貨”的商品,各網絡購物平臺有不同的判定標準。在某平臺七天無理由退換貨服務的規定中,因商品本身性質特珠而約定排除適用后悔權的商品種類多達39項;即便在符合“七天無理由退貨”服務的商品類目中仍有許多商品因限制條件被排除在后悔權的適用范圍之外(如汽車、摩托車、電動車、速凍類食品、貼身衣物類等)。因各大網絡購物平臺在不同領域中具有的一定壟斷地位以及對立法上的灰色地帶的充分利用,不同網絡購物平臺在認定是商品是否屬不宜退換貨的規則上,有濫權傾向。追根溯源主要是因為該條款僅以兜底的形式籠統加以規定甚至無法根據列舉式推斷其立法目的,且沒有具體規定不宜退貨商品范圍的判斷標準,主觀隨意性過強,可自由發揮的空間過大,極易導致網絡經營者堂而皇之地打著“不宜退貨”的旗號,過度排除后悔權的適用,架空消費者的權利③。
新《消法》第25條雖然規定了消費者后悔權,但是這項權利究竟應當如何正確行使,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并未作出具體規定,對于消費者后悔權的行使方式、形式范圍、行使期限、主體責任劃分、行使前提判斷標準、行使成本分擔等方面均存在灰色地帶或者不合理之處。這些法律上的漏洞使得消費者行使后悔權的操作性大打折扣。
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為一部實體法,并不涉及訴訟程序方面的規定,因此在司法實踐中處理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爭議糾紛一般都依據《民事訴訟法》進行。然而,《民事訴訟法》的上位法依據是《民法通則》,在民法領域內,當事人之間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而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則由屬于經濟法領域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來調整,《消法》第一條明確規定因雙方法律地位的不平等性,消費者在交易活動中處于劣勢地位,理應通過法律的傾斜性規定彌補在交易活動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對待。實體法與程序法立法目的和立法理念的不同,必然會導致法律實施過程中程序法的具體操作與實體法的立法初衷之間的脫節,進而產生諸如司法管轄、舉證責任分配、賠償價款計算等一系列操作難題。
根據近年網絡商品質量檢測結果顯示,網購商品中正品率不足六成,其中正品率最低的購物平臺,僅為36.75%,正品率最高為89%。④該數據充分暴露出網絡交易市場魚龍混雜的現象,同時也反映出絕大多數網絡交易平臺運營商沒有承擔起安全保障義務和監督管理責任。各大平臺對于網絡商品經營者的準入資格審查不嚴,對商品詳情信息審查力度不夠,同時信用評價制度本身也有漏洞,無法辨別交易的真偽,使惡意刷信譽、刷銷量成為行業潛規則,也導致部分沒有獲得營業執照的不法經營者通過冒用他人己經合法注冊的企業名稱的方式,以正牌經營者自居,進行非法經營的現象越來越多。網絡交易虛假繁榮的背后,是經營者的不擇手段和平臺提供商的責任缺失。
1.明確“后悔權”制度的適用范圍,詳細規定不適用“后悔權”制度的商品類別。除現行法律中規定不適用“后悔權”制度的商品以外,根據各類商品的屬性,在廣泛征求網絡商品經營者和消費者意見的基礎上,規定一套可操作的判斷商品是否適用“后悔權”的一般標準。
2.靈活規定“后悔權”的行使期限。為保障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的及時性,也為了維護網絡經營者的利益,可從雙方簽訂合同之次日起算行使期限,對于大額交易或者送貨日期晚于合同簽訂日期的,期限起算時間可以參考韓國立法中“訂約之日輔以送貨之日⑤”的規定。
3.明確規定對于“商品完好”的界定,加強對退回商品的監管。在對“商品完好”的界定上,網絡經營者應當在其商品上明確給出讓買家信服的解釋,還應建立相應的退貨管理機制,建議對消費者退回的商品進行分類登記,針對商品的不同情形分別處理。
根據新消法的規定,后悔權行使成本主要由消費者承擔。這種做法一方面與民事主體承擔制度不符,另一方面勢必會限制網購消費者后悔權的行使,使得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遙遙無期,違背消法立法初衷。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對后悔權費用承擔規則加以細化,對現實中存在的不同情況加以區分,如劃分為誤導性購買、沖動性消費、情勢變更、價格變動、使用價值受損等不同情況,分析不同情形中經營者與消費者的責任,進而確定后悔權行使成本的主體,減輕網購消費者退換貨運費壓力。應本著公平合理原則將后悔權行使的費用在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劃分,爭取做到退貨運費分擔的合理化。
1.起點——規定適用后悔權交易金額和期限
設立后悔權交易金額的起點和期限,既可避免網絡經營者承擔過重的壓力,又可限制消費者惡意退貨或“免費試用”行為。該機制在國外早有先例,歐盟法律規定,若消費者遠程訂購一個不了解其性能的貨物并超過40歐元,則消費者擁有14天的試用期,消費者有權在試用期內退回商品,獲得相應貨款。在確定金額的起點和試用期的天數上,可根據我國目前收入水平,參照國際立法經驗,做出符合客觀情況的選擇。
2.線上——設立非固定場所消費小額糾紛“網上法庭”
司法資源具有有限性,然網絡消費小額權益糾紛日益增加,勢必會影響司法資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因此可以通過設立“網上法庭”緩解司法資源緊張局面,現場視頻審判,并運用具有法律資格的第三方電子數據保全平臺,對當事人身份信息、網上交易過程等數據進行保全,防止證據滅失,實現新興科技與傳統訴訟方式相結合,完善網絡消費糾紛的解決方式。
3.線下——提升消費者協會維權效能
消費者協會的宗旨即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但由于新消法中并未對消費者協會的具體職能范圍及維權方式做出規定,使得現實中消協作用有限且帶有明顯的行政干預色彩。因此針對損害消費者權益日益增多的現象,應在立法中明確消費者協會的具體職權范圍,淡化政治行政色彩,強化社會組織的定位,同時加強消協與工商、法院等相關部門的聯系,以增強消費者協會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根據我國消費者后悔權行使現狀,網購市場的監督對象應側重于對經營者的監督。立法及相關規范的空白勢必會導致法律保護的缺失,因此制定和修改相應的網購市場經營規范是當務之急。一方面應禁止商家通過網絡格式條款利用禮券、打折促銷、附帶贈品的等方式阻礙、限制消費者后悔權的行使。另一方面應減少消費者進行誤導性或沖動性購買,可限制經營者虛假宣傳、虛抬原價或折扣、使用非實物商品圖片混淆視聽、故意做干擾性或者過于粗略的描述誤導消費者的行為。
在線交易這一商業模式是新興科技與傳統交易規則相結合的產物,傳統的立法規范與原則都不可避免的受到網絡特性的挑戰,保護消費者權益理應受到各界的重視。消費者后悔權新入律,不僅有待于相關法律規范進一步細化與完善,還需要相關的配套制度的支持與保降。后悔權制度的順利實施不僅需要消費者理性行使權利、網絡商品經營者誠信經營,還需要網絡在線提供商、工商部門、消費者協會等多方合作,協調作戰。
[ 注 釋 ]
①王利民.電子商務法律制度:沖擊與因應[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②周子凡.消費者后悔權的冷思考[J].行政與法,2010(01).
③劉巧.“后悔權被拒“新辦法撐腰”[N].南方日報,2015-3-13(A15).
④數據來源http://finance.chma.com.cn/consume/xgs/20150126/2%6576.shtml.
⑤在韓國,期限的起算是以合同簽訂之日輔之以送貨之日為計算標準,在單層次直銷模式下,自合同簽訂之日起計算,如果送貨日期晚于合同簽訂日期的話,則自送貨日期之日起10天之內可以退貨;在多層次模式下,自合同簽訂之日起20天內起算,如果送貨日期晚于合同簽訂日期的話,則自送貨日期之日起20天之內起算.
[ 參 考 文 獻 ]
[1]孫世偉.冷靜期制度與消費者權益保護[J].吉林農業,2011(12).
[2]金福海.消費者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中國消費者協會.二〇一五年全國消協組織投訴統計分析熱點[EB/OL].(2016-01-25)[2016-09-11].http://www.cca.org.cn/zxsd/detail/25966.html.
[4]閆巖.三成中國網購者有海淘經歷[N].國際商報,2016-02-15(C1).
[5]李昌牒,許明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