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效娣 萬云露 江 鈺
嘉興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0
環境公益訴訟目前的原告范圍由《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第五十五條及《新環保法》 第五十八條可知,在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中,原告包括檢察院、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關于有關組織界定,則主要是指依法在社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的社會組織。因關于“法律規定的機關”目前尚無清晰界定,從而使得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在實踐中的原告范圍局限于檢察院及社會組織。因此,針對這一現狀,法律是否應對該機關的界定予以明確。
在一些環境污染的案例中,公民也因環境污染而成為受害人。但是在法律中卻并未規定公民具有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而僅僅依靠檢察院和社會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力量又較小,且實際上也不能保證這些適格主體有較大的精力來應對訴訟。所以,公民個人是否可以成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這也是一個較為現實的問題。
社會是每一個人生存的環境,社會生態環境的好壞對每個人的生存與發展都存在著極大的影響。環境污染對社會有長遠的影響,但對社會的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對社會公民產生影響。幾十年來,“馬斯河谷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水俁病事件”“切爾諾貝利核污染事件”等由于環境污染對公民群體造成傷害的新聞層出不窮且駭人聽聞。《侵權責任法》中有規定,當一個人的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向侵權人主張自己的權利,而如果是尚未受到侵害但想要保障自己預期利益的公民將無法依據此規定保障自己的權益。雖然當權利受到損害的公民個人也能夠選擇向符合環境保護法規定的具有原告主體資格的組織、機關進行申請,由其承擔起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任務,但是并非每一個申請都能夠得到實現,一旦被符合環境保護法規定的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有關機關拒絕,或者當有原告主體資格的機關和組織怠于行使自己的權利時,那么不僅公民的權利難以維護,環境問題也失去了一次被司法審視的機會。
環境污染是各種污染因素本身及其相互作用的結果。其具有公害性即“環境污染不受地區,種族,經濟條件的影響,一律受害。”、潛伏性即“許多污染不易及時發現,一旦爆發后果嚴重。”、長久性即“許多污染長期連續不斷的影響,危害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并不易消除”等特點。在環境公益訴訟中,如在海洋環境公益訴訟中,原告往往要進行較多的調查取證、專業鑒定、損害評估等專業性較強的工作,既需要有具備法律、環境等等具有專業背景的工作人員作為保障,也需要有較為充足的資金作為基礎。因此,在缺乏這些基礎保障的情況下,具有原告主體資格的有關主體在訴訟過程中雖然能夠代表受損害的公共利益,但是對于案件的調查也無法在證據的采集、相關調查方面無法予以更好的幫助。環保局作為政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擬定國家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制定行政規章;指導和協調解決各地方、各部門以及跨地區、跨流域的重大環境問題;負責環境監測、統計、信息工作;制定環境監測制度和規范等等。是以當環境問題出現時,最直接享有管理權利的便是各地的環保局,而環保局在專業技術、設備、執法手段等方面都具有優勢,是保護環境公共利益的主要力量。除此之外,秉持保護環境的宗旨和理念,在環境污染問題中,環保局充當著一個污染前保護,污染時制止和污染后解決完善的角色,是對各地環境污染情況最為熟悉了解的主體。當環境問題發生且影響社會公共利益時,環保局作為原告主體能夠在各方面予以很大的幫助。因此,賦予環保局環境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能夠更好的幫助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時代的更迭進步,經濟的高速發展伴隨著環境風險的與日俱增。我們不能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因為自然生態與環境資源與社會全體的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環境公益訴訟本身保護的不是具體的某一個人的利益,而是社會所有民眾,這一代人和社會世世代代的利益。環境公益訴訟,是國家保護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利器。然而,各界對其制度概念、訴訟模式以及具體制度的構設等問題仍有不同聲音。對于環境公益訴訟的其他問題還有待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總結經驗,予以完善,可謂任重而道遠。在有關生態環境污染的解決方法上,法律制度是保障,但并不是絕對的保障:法律保障的前提下需要執法人員的實際履行;最后不可缺少的是公眾的環保意識,只有三者相結合,才能徹底的改善我國的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