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怡
寧波大學法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當今社會,職工工傷事故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在這之中,因第三人侵權造成的工傷事故的賠償問題由于涉及到工傷賠償制度與侵權損害賠償制度的競合,法律規定上的模糊性帶來的適用難題引發了諸多爭議,下文將對該問題加以探討。
首先,筆者將我國工傷保險賠償和人身損害賠償的具體項目加以直觀比較,通過比較發現,人身損害賠償當中的營養費和精神損害撫慰金是該賠償制度中特有的,其余賠償項目基本上在兩個制度中都有涉及。除此之外,筆者還發現了以下不同:1.工傷保險中的不少項目的認定標準偏單一,而人身損害賠償認定的靈活性更高,對于受害人的損失認定更為有利。2.工傷保險中不少項目的費用國家要求有統一的規定,相較于人身損害賠償要更為嚴格,隨意性小。3.就大部分項目而言,人身損害賠償的賠付標準要高于工傷保險。除了上述不同,人身損害賠償與工傷保險賠償的項目除個別項目存有差異外,大體上針對的賠償事項是相同的,僅名稱略有不同。
對兩個制度的賠償項目做了比較后,筆者簡單歸納了我國涉及到職工工傷保險與第三人侵權損害賠付競合問題的現行法律規定,以此更明晰地展現我國當前對該問題的立法現狀:

層級名稱對適用關系問題的規定法律《社會保險法》第42條如果醫療費由工傷保險機構在先賠付,則其取得對侵權行為人的追償權行政法規《工傷保險條例》沒有規定部門規章《社會保險基金先行支付暫行辦法》第11條僅規定了醫療費不能兼得,未涉及其他賠償項目司法解釋法釋〔2003〕20號第12條工傷職工可以請求兩份給付,但具體獲賠形式并不明確法釋〔2014〕9號第8條第3款規定工傷職工可再次獲得除醫療費之外的其他賠付項目,但并未明確說明是以補足差額的方式獲取還是可以全部兼得
依據現行的法律相關規定,除了已經明確規定工傷職工對于醫療費用不可兼得外,其他項目的賠付兩個制度間應如何適用并無法可循,法律適用上的模糊性引發了諸多訴訟,給司法和實務界帶來了令人頭疼的難題。
世界各國為解決工傷保險給付與損害賠償之間的法律適用問題,結合實際國情探索出了不同的模式,這對于解決我國職工工傷賠償問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德國是采用替代模式的較為典型的國家①,在該模式下主張由工傷保險責任替代侵權責任,工傷職工只能夠請求工傷保險給付。我國學者鄭尚元是該模式的支持者。②但筆者對該模式并不贊同,主要原因在于,工傷保險制度與侵權損害賠償制度分屬于兩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二者的法律性質和賠償要件、功能以及規則原則都不盡相同。雖然在對于與工傷相關的損害救濟中,工傷保險制度的優勢確實相對明顯,但侵權損害賠償責任除了賠償之外,對于侵權行為人的否定性評價是這一制度本身的重點所在。如果用工傷保險制度完全替代侵權損害賠償,那么真正的侵權人得不到懲戒,社會原定的規則和秩序被打破,是難以被容許的。
在國外,采納該模式的國家很少,最為典型的是英國。③該模式支持受害勞動者可同時受領工傷保險待遇并獲得侵權損害賠償,并且賠償總額不受其實際損失的限制,工傷職工、工傷保險責任者及侵權第三人之間也不發生代位求償關系。我國有學者認為該模式不僅適應了侵權法的多元化功能要求,還有利于用人單位采取相關措施對工傷事故進行事前預防,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轉。④雖然依據我國現有的法律規定,對于重復項目兼得并不違法,但筆者仍對此持反對態度。一方面,該模式會有違民法上“受害人不能因受到侵害而獲取意外利益”的原則;另一方面,高額的賠償有可能會誘發道德風險,既違背了工傷保險的設立目的,同時也會給所謂的“侵權第三人”造成不公。
選擇模式是指工傷職工只能在工傷保險待遇與人身損害賠償中擇一請求賠償。美國部分州現采用的就是選擇模式。該模式的優點在于,受害職工可以結合自身傾向和個人的舉證能力自由選擇,作出最有利于自己主張的綜合判斷。但由于該模式下權利人往往會面臨舉證不能或者執行不能等一系列的風險,從深層次來講,對工傷職工并不有利,反而會使其陷入到兩難處境之中。⑤除了受害者較難做出選擇外,該模式還存在著一定的操作難題。早期采用過該種模式的國家在后期逐漸廢止了該模式,轉而去尋求新的救濟模式。
補充模式是指工傷職工可以同時請求工傷保險給付和人身損害賠償,但獲賠金額以實際所受損害為上限。日本、智利及北歐等國采此模式。我國大部分學者主張采用該模式,主要理由在于,該模式可以避免工傷職工享受雙重利益,同時又可使他們就工傷獲得充分賠償,不僅平衡了利益問題又可與工傷保險的價值功能相契合。不過在涉及到請求賠償的順序時,學者間出現了觀點分歧:有學者主張不應對工傷保險待遇和人身損害賠償的順序作出限制⑥;也有學者主張應先對受害勞動者進行人身損害賠償,之后再由工傷保險待遇來補差。⑦筆者認為,相較于國外適用的其他模式,該模式最具合理性。
筆者在對二個制度的賠付項目加以觀察分類后,認為損害賠償款可以劃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賠償項目,第二部分,是對于無法用金錢或物質來衡量的勞動者生命健康權的賠償項目。因此,對于我國工傷職工在第三人侵權下的工傷獲賠應分為兩部分展開:
對于無法用物質來衡量的涉及到工傷職工生命健康權的項目,比如說死亡賠償金,殘疾賠償金、撫恤金等,這類項目的賠償雖然仍以金錢給付為主要形式,但其沒有財產內容,職工所受的損害難以用金錢填補,筆者認為應當允許受害人獲得雙份賠償,主要是從撫慰受害人精神創傷的角度加以考慮,這也是一種較為合理且更具人道主義關懷的方式。
對于可用物質衡量的賠償項目,如醫療費、交通費、誤工費、喪葬費等。這部分項目具備財產損失的一般特征,受害人確因受到第三人的不法侵害而造成了可計算的財產損失,因此該類項目就可以通過等價有償的方式得到填補。
將兩種模式相結合,形成的“有限制的雙重賠償”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幾點合理性:首先,該模式將補充模式與兼得模式充分結合,二個模式取長補短,既能夠使勞動者的權益得到較為充分的保護,又巧妙了規避了可能產生民法上的不當得利的情形。其次,該模式符合我國設立工傷保險制度的初衷。一方面能減輕用人單位的經濟壓力,轉移賠償責任;另一方面是能夠確保勞動者獲得及時的救濟,不致因工傷而使勞動者陷入困窘。第三,該模式保證了法律的預防以及制裁的價值功能得到發揮,第三人仍需要對自己的過錯承擔賠償責任,這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相契合。最后從社會資源配置的角度而言,此種模式下,勞動者獲賠的金額并不會超過其實際所受的可計算的損失,能夠規避社會資源的浪費。
因此,筆者認為,相較于四種單一的模式,結合我國實際,對兩個制度兼得賠償項目作“可否用物質衡量損失”的區分,采用“有限制的雙重賠償模式”更合理可行。該模式不但能夠在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情形下,對我國職工的權益加以充分的保護,而且,從側面而言能夠對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 注 釋 ]
①《德國國家保險條例》第636條規定:“因勞動災害而受損害者,僅得請領傷害保險給付,不得向雇主依侵權行為法的規定請求損害賠償.”
②鄭尚元,著.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前沿問題.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211.
③英國1948年的國民保險法規定,受害職工除可以獲得侵權行為損害賠償外,還可請領五年內傷害及殘疾給付的50%。此項規定施行主要理由是勞工本身須負擔幾近半數之保險費.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三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279.
④張平華,郭明瑞.關于工傷保險賠償與侵權損害賠償的關系.法律適用,2008(10).
⑤王澤鑒,著.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三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10.
⑥董保華.<工傷保險條例>修改的若干思考.東方法學,2009(5).
⑦周開暢.社會法視角中的“工傷保險和民事賠償”適用關系.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