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中敏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本文所指的“農村法律服務”又稱為基層法律服務,是指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所、法律援助中心、人民調解組織、公證服務工作站等機構,專門針對涉農主體提供的法律咨詢、訴訟代理、法律文書起草、公證辦理、法制教育宣傳等活動的基層法律服務機構。農村法律服務所則是其中的一種法律服務組織形式。
沈北農村地區向東毗鄰棋盤山,向西接壤沈西北工業走廊,南指沈陽主城,在地理位置上較為優越,但農村地區具有城中村的尷尬現象,在經濟發展上具有一定的局促性。
2017年,沈北新區地區經濟生產總值實現339億元,同比2015年下降19%,但在經濟結構占比上更為優化,其中,服務業增加值84億元,同比增長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60億元,下降5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6.6億元,增長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521萬元,增長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83萬元,增長7.5%。三次產業結構比重達到7:68:25。
數據分析來看,我們可以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隨著國家經濟開始偏向轉型,服務業得到大力扶持和政策照顧,重工業發展受到較大的沖擊和限制。雖然在經濟結構上取得一定的優化,但無論是沈北農村地區還是沈北城鎮地區,經濟發展都處于一種滯后且發展緩慢的境地。
通過對沈北新區涉農地區的法律服務所的人員進行調查問卷方式的調研,我們了解到目前農村法律服務所人員的基本情況如下:(由于該地區法律服務所工作人員較少,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0份)

年齡分布22歲以下5人22-40歲20人41-65歲20人65歲以上5人學歷初中3人高中16人大專25人本科及以上6人參與法律服務時間1年以下16人1-3年20人3-5年5人5年以上9人
除了對上述問題的統計外,我們還對涉農主體的法律服務需求進行了問卷調查,統計情況如下:

法律糾紛類型土地糾紛買賣糾紛借貸糾紛婚姻糾紛需求數量占比32.5%37.5%20%10%糾紛解決比例50%70%50%90%
分析問卷,我們可以從中綜合發現幾個亟待解決的矛盾:
1、農村居住人民糾紛問題需求日益增做與實際從業人員緊張的矛盾
當前由于經濟飛速發展,過程中必然會有諸多經濟,生活,文化矛盾的產生,而廣大農民居住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對于法律知之甚少,而所處環境又確實可靠信任的機構,致使矛盾難以解決。
2、從業人員能力需求與從業經驗之間的矛盾
從問卷中分析得到,法律服務所從業人員年齡多集中于22-40歲之間,且從事法律服務的時間相對較短,學歷水平也不能滿足廣大群眾的需求。
3、廣大群眾對于法律服務的認知與事務解決率之間的矛盾
由于底下的法律事務解決率以及拖延率,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對于法律服務所的信心和認知,形成難以解決的死循環,導致情況不斷惡化,難以為繼。
根據沈北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綜合來看,對于農村法律事務所,應建立全新的,貼合實際的,行之有效的發展服務制度。同時,當地政府要大力支持,積極引導,正確監督,讓各個機構之間通力合作,切實保證整個農村地區法律服務水平的提高,從而根本上解決當前所產生的法律矛盾,維護廣大農民的合法利益,使農村地區更為安定;同時積極開展普法活動,讓百姓從中不斷獲得法律知識,學會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利益。維持法律服務所和農民之間的良好紐帶,建立互信的積極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