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馨儀
大連民族大學,遼寧 大連 116600
電子商務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廣泛的商業貿易活動中,在因特網開放的網絡環境下,基于瀏覽器或者服務器應用方式,買賣雙方不謀面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交易活動、金融活動和相關的綜合服務活動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日益豐富的移動電商生態體系滿足了消費者對碎片化、應景化、線上線下整合化的消費需求,從而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一方面據相關調查顯示,近幾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一直保持較快增速,年增速平均為GDP(7%-9%)的2-3倍,我國已成為交易額超過美國的全球最大網絡零售市場,網絡購物也成為推動我國電子商務市場發展的重要力量。從2012年到2016年,網絡購物用戶人數從2.42億人增長至4.67億人,增長近一倍;電子商務交易額從8.1萬億元增長至26.1萬億元,年均增長34%;網絡零售交易額從1.31萬億元增長至5.16萬億元,年均增長40%,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值的貢獻率從17%增長至30%;直接和間接帶動的就業人數從1500萬人增長至3700萬人。2016年電子商務產生消費增量帶動生產制造、批發、物流增量創造稅收超過2000億元。由此可知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態勢良好且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另一方面,2017年8月4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占全球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2017年上半年,商務交易類應用持續高速增長,網絡購物用戶規模增長10.2%,網絡購物市場消費升級特征進一步顯現,用戶偏好逐步向品質、智能、新品類消費轉移。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0.4%,職業構成上仍以學生群體的占比最高,為25.1%。由此可以推斷,大學生群體已是我國網民的主體。大學生作為社會年輕群體,近年來使用網絡進行消費已呈爆發增長之勢。
本文以大連民族大學為例,研究對象為隨機抽取的500名在校大學生,調查內容是網絡購物問題,包括消費水平,消費理念,消費習慣等,通過對有效結果進行研究,分析和整理,得出相關結論。
大學生有著廣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作為社會上重要且特殊的消費群體或者營銷主體,受到了特別地關注。
大學生在網絡交易中兼具消費者和銷售者雙重身份。作為消費者,首先隨著各種新興手機購物APP和各種微商、代購層出不窮,給消費者提供了大量便捷、碎片化的購物途徑,尤其是對在校大學生來說,空閑時間十分充足,拿起手機即可達成自己需要的購物目標。其次,學生市場具有很強的跟風特性,在電子商務日益發展壯大的情況下,人人都在參與網絡購物,大學生作為社會風潮敏銳的觀測者與適用者,怎么能不跟隨社會大潮進行網絡購物呢?再者,網絡交易與實體交易的最大不同,就是不需要實際交付現金來完成交易,這樣使得交易趨于便捷化和迅速化,對于“懶惰”的大學生來說這是一種既方便又時尚的交易方式。由于以上三種原因使得大學生們成為網絡交易中的消費主體。
而作為銷售者,第一電子商務對參與者的要求低,賺錢方式快;第二,大學生的可自我支配的時間多,對電子產品和多媒體技術運用熟練;第三,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強,有足夠的創新力,在網絡交易中易博得消費者青睞,從而獲取利益。由上所述,在網絡交易中也出現了一批以大學生為主的銷售者。
據調查知,大學生作為買方,首先其大多數的資金來源是家庭,所以可能導致對金錢合理使用的概念并不明確,且在大學里,家庭條件的不同也就存在消費能力的不同,所以大學生群體中也存在攀比、沖動消費的情況。其次,其對所購買的商品的了解是十分片面的,大約60%的大學生以前未曾使用過自己所購買的商品,都是通過網絡、銷售者的描述來決定購買意向,質量和安全很難得到保障;同時又存在很大的信用風險,如商家收款后不發貨,實際貨品與描述不符,商品退換困難等,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有很大一部分的大學生不知道如何正確維護自己的權益,又因相關法律制度并不完善,最后導致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
而作為賣方,因為心智不成熟,社會閱歷欠缺,加之網絡交易本身所存在的隱秘性及商品發售的延后性,會致使大學生在網絡交易中抱有僥幸心理。一方面為了獲取暴利,他們經常會忽視交易中的誠信問題,利用網絡世界虛擬化、隱蔽化的特點,和對相關多媒體技術的嫻熟運用,來進行虛假宣傳,傳遞錯誤信息,銷售低劣產品;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經驗不能處理好與中間商的關系和相關的資金問題,造供貨方欺騙貨源短缺等問題,最終致使網店倒閉。由此可知,在網絡交易中,大學生不論是作為賣方還是買方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由于上文所述,大學生群體本身存在的特性引發的網絡交易中的問題是不可忽視的。所以我們需要結合《電子商務法(草案)》來分析大學生在網絡交易中的行為。
首先,大學生在網絡平臺上所進行的買賣行為符合《電子商務法(草案)》中對電子商務的界定?!峨娮由虅辗?草案)》第三條規定,本法所稱電子商務,是指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進行商品交易或者服務交易的經營活動。法律、行政法規對對商品交易或者服務交易有特別規定的,適用其規定。涉及金融類產品和服務、利用信息網絡播放音頻視頻節目以及網絡出版等內容方面的服務,不適用本法。據我們調查知道,大學生在網絡平臺上大部分是做商品零售、微商、海外代購、或者是新奇物件的銷售。由于受資金、技術等方面的限制,大學生很難參與草案所說的涉及金融方面的交易。所以大部分大學生所參與的在網上買賣行為屬于電子商務行為。
其次,大學生是《電子商務法(草案)》中所規定的經營主體。《電子商務法(草案)》第十一條:“本法所稱電子商務經營主體,是指電子商務第三平臺和電子商務經營者。本法所稱電子商務第三方平臺,是指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為交易雙方或者多方提供網頁空間、信息發布等服務、供交易雙方或者多方獨立開展交易活動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本法所稱電子商務經營者,是指除電子商務第三方平臺以外,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痹诰W絡交易中作為賣方的大學生,利用第三方提供的網絡平臺,或者通過微信等方式進行商品銷售或者海外代購的行為,符合草案中關于經營主體的規定,所以大學生可以作為電子商務的經營主體。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整理,我們得出結論:在我校的大學生群體中,有近八成的同學認為網購節約了購物時間和花銷成本,為學習和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那么,在這部分同學里對網絡安全的認識程度就出現了高低不同的情形;但相比較而言,不經常進行網絡購物或者對電子商務活動興趣不大的同學倒是對網絡安全較為重視。
隨著科技、社會不斷地發展,我們也希望《電子商務法》能盡快出臺,為當下已經出現的網絡交易問題提供合適的解決方案,為大家“網購”“海淘”創造一個良好的交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