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梁睿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我國政府部門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使用“校園欺凌”詞語是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所發的一項《通知》①。而在這之前的文件里,政府的紅頭文件一般對這類欺凌行為叫做“事故”。2002年頒布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 9 條中將教師體罰所造成的學生傷害也認定為“事故”。通過2006 年的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發出的規范性文件《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在2016 年之前國家機關都是將此類事件納入“事故”范疇②,在人們預期之外的發生并造成人身傷害或者經濟財產損失的事件是事故的本質特征。從法律解釋的方面來看,在談到“事故”等相關名詞,是指當事人超出自身的預期且不希望發生但事實上發生了的事件。而校園欺凌行為是指行為人明明知道后果且積極追求或者放任這種后果發生而故意實施的行為,二者決然不同。結合中國現狀,我們準確界定“校園欺凌”概念和含義顯得尤為重要,這是我們防治校園欺凌事件的基礎。
結合我國法律來看,國家和政府對“校園欺凌”的概念沒有明文規定,在學術界也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在我看來,校園欺凌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校園欺凌”,指所有發生在校園及輻射區域內的,對學生和老師人身和財產權利造成侵害的行為。但結合中國現狀,要想更快更有效的治理校園欺凌事件,對“校園欺凌”不能做廣義解釋,應當作狹義解釋,這樣對校園欺凌的有效防治更有益處。狹義校園欺凌應定義為:在小學、初中、高中及它們的合理輻射區域內,在校教師或學生針對在校的學生進行心理或人身攻擊和侵害,這些行為使受害者遭受到精神上或肉體上的痛苦。但侵害者不包括校園外來入侵者,受害者也不包括教師。
狹義“校園欺凌”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欺凌者應該是與被欺凌者在平時學習生活中有經常接觸。對于中小學的學生來說,在校園里與老師和同學交往最多,由于這種頻繁的接觸關系,使得欺凌行為產生了反復性、不易察覺等特點,且受害者往往由于家長不理解和疏忽,或是老師的不關心和不處理,沒有得到及時的救助。使得校園欺凌行為產生嚴重的不良后果。校園外來人員的侵害行為,因其具有偶發性、易識別性等。很容易被辨認和防治。所以對這兩種行為應當采取不同的治理手段,不應將二者混在一起。
第二,校園欺凌的產生場所是小學、中學、高中及其合理的輻射區域。盡管高校比如大學里也可能會發生此類行為,但由于大多數學生都是成年人,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和自我保護意識,中小學生處于青春期和心智成長期,相對弱勢。故欺凌事件在中小學的發生頻率明顯高于中小學的發生頻率,不可避免的,欺凌行為對青少年學生的危害要大于成人學生。什么是中小學的合理輻射區域呢?是指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具有關聯性的區域,例如在校園周圍的小賣部、網吧、書店等就屬于合理的輻射區域。
第三,受害者不包括教師。互聯網上有報道稱,一場考試后有幾名學生課后不交試卷,老師問起原因,讓其交卷,卻慘遭毆打。像這種行為也不應歸為狹義的校園欺凌之中。理由如下:首先,這種行為發生率不高,也不會是重復行為。其次,當教師遇到這種行為時,他們會立即保護自己或向學校或警方請求幫助。最后,老師已經是成年人了,這種行為給他造成的心理傷害較小,和校園欺凌行為對未成年學生造成的傷害顯然是不同的。
第四,欺凌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是對學生人身財產或精神上持續的侵害行為,都可以將其納入欺凌行為的范圍。首先,欺凌可以是個人或物質損害,也可以是精神損害像侮辱,嘲諷,起惡意綽號或者孤立等。也可以是性虐待,比如歧視他們的性別,性取向等。其次,欺凌可以面對面或通過電子信息手段進行,比如微信,電腦等。根據各國防治校園欺凌的經驗,筆者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個專門的組織,比如“校園欺凌保護委員會”,里面應當包括心理學,醫學,教育學和法律等方面的專家,由它具體對校園欺凌的情況進行確定。因為缺乏權威機構的認定分析,不能有針對性的采取治理舉措,這也反映出我國對于校園欺凌的治理能力欠缺。欺凌行為的形式會隨著社會發展也不斷改變,我們要及時查明新的情況,完善措施。我認為只要是對學生人身財產或精神上持續的侵害行為,都可以將其納入欺凌行為的范圍。
第五,校園欺凌行為造成的危害后果十分惡劣。2014 年美國學者寫了一篇文章:《美國精神病學雜志》,該文章介紹了一個研究成果即研究者發現校園欺凌的負面影響可以一直持續到中年以后,而且經常受到欺凌的孩子在步入中年以后會有更大的抑郁、焦慮、自殺風險,到50歲后他們的認知功能開始劇烈下降③。英國學者曾經做過一組調查,研究人員長期跟蹤調查了一組在 14 歲時開始欺凌別的同學的學生。而后來他們發現,有 18%的被調查對象到了 32 歲時仍然會欺凌他人,有超過六成的人比普通人更具有侵略性,他們往往表現出脾氣暴躁、易怒、暴力傾向,還有20% 的人竟然走上了暴力犯罪的道路。這些研究成果足以反映校園欺凌行為對受欺凌者和欺凌者他們成年后的生活都有嚴重的危害。
第六,校園欺凌具有長期性、反復性和對象相對固定等特征。學生之間在玩耍時所造成的意外傷害,不應認定為欺凌。受欺凌對象具有固定性是指某一個學生經常被老師或學生進行欺凌,如果被取笑的學生可以是隨機的而非固定的,則該行為也不屬于欺凌。當然,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欺凌者實施的一次行為如果符合一些特定標準,也有可能構成校園欺凌。這些都需要法律的詳細規定。
以上是狹義的“校園欺凌”概念和特征的闡釋,這也為進一步具體研究該問題進而能提出立法對策的理論前提。
校園暴力給學校也帶來許多不好的方面。學校本是個研究學問的地點及文明有禮的地點,任何人對任何事可以發表不同意見,在學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都不應該實施采用暴力沖擊或者侮辱別人等不文明的行為或違法手段。然而“校園欺凌”事件卻經常發生,2016年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威遠初級中學八年級學生陶成鵬,在六一兒童節,這個美好歡樂的一天,選擇一種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年僅 15歲的生命,留給家人莫名的傷痛。從陶成鵬的遺書中發現,他受到的都是一些其他同學強迫他打水、掃地,同學向其要錢等欺壓行為,時間持續較長,宿舍人看著不順眼,六名宿舍同學一起毆打。最終,陶成鵬在極度無助和絕望的情緒中,寫了三次遺書而且實施了兩次自殺行為,第一次沒有成功,接著又進行了第二次自殺,這些都能看出他的內心是多么的痛苦和絕望,最后遺書中他還讓父母幫忙還他欠同學的錢。心腸如此善良的男孩怎么就選擇了這條不歸路呢?我們不禁沉思。
而這六名施暴的宿舍同學僅僅就罰了幾百元現金,沒有受到其他處罰,法律判處的行政拘留由于六名被告未滿16周歲而不予執行,這也折射出我國針對欺凌行為沒有相關法律條文,對欺凌行為也沒有明確的定罪量刑,造成無法可依的現狀,我們應當致力于將《未成年人保護法》最大化發揮保護未成年人的作用,從而可以更好的維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權利,而不是成為欺凌者逃避懲罰的工具。
校園暴力事件在很多所學校都有發生,根據相關數據的統計,在2014年到2017年間,通過媒體曝光的嚴重的校園欺凌事件就達到85起左右,發生地不僅包含河南、海南和山東等,還包括北京和上海等城市。這說明現今我國面臨很嚴重的校園欺凌問題。校園欺凌從小學至高中都有涉及,70%發生在中學生之間,其中初中生達到45%。欺凌者多是女生,而手段暴力等多是男生打架行為。初中和高中的學生實施的欺凌行為呈現出明顯小團體化的特點。
1、從法律視角觀察校園欺凌
我國的司法機關在處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問題上存在誤區,就是對未成年人的犯罪中犯罪者保護過多,而對受害未成年人的保護少,除刑事處罰之外的其他處罰基本沒有,這樣肯定會造成對未成年人犯罪者的教育處罰不力的結果,而且會導致受害者得不到及時的幫助,心理和身體創傷難以恢復④。而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規定了侮辱誹謗等行為是告訴才處理的案件即受害者自訴案件,這些案件檢察院不會主動起訴。但是由于是同學之間,老師與同學之間產生的糾紛和矛盾,所以受害學生礙于情面或是害怕,也不想或沒有尋求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從而沒有讓施暴者受到刑事處罰,到最后并沒有追究欺凌者的責任。
《刑法》中相關法條規定由于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應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由政府收容教養。但當前我國的收容教養制度規定的很不完善故而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未來,必須完善我國收容教養制度。法律人應當具有全局視角,不能只關注案件的惡劣程度和處理結果,更應該從根源找到原因。
我國相關法律也規定了國家和政府對公民個人及其家庭的干預和管理制度。但對保護未成年人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規定不完善,比如說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對未成年人疏忽、缺乏身心健康教育,忽視了未成年人成長教育等。我國法律針對這些情況缺乏相應的制度構建及責任追究制度。據不完全統計,犯罪的未成年人約80%是處于失學、輟學、流浪等閑散狀態,充分說明了缺乏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對未成年人的危害。筆者認為應緊急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明確家庭是未成年人保護的第一責任主體,強化家庭保護與教育責任,國家要扮演宏觀管理和懲罰者的角色,對那些在未成年人教育與保護中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疏忽、教育不當等行為,根據具體情況,加大處罰與干預力度⑤。
2、其他方面原因
首先,國家機關對發生在校園里的欺凌行為沒有充分認識其危害性,筆者翻閱了相關的案例也沒有發現相關法律條款去參照。
其次,由于我國實行的政策方針即對未成年人犯罪采用從寬處罰制度。所以對未成年人犯罪行為較輕微或者社會危害性不大又或是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沒有給予刑事處分。由于實施校園欺凌行為的未成年人大部分是中小學生,年齡大多在6周歲至18周歲,其中能達到可以適用刑法處罰的刑事責任年齡的欺凌者太少,故而造成我國對于校園欺凌方面的刑事處罰率很低⑥。
復次,欺凌者主體缺少法治觀念,道德素質低下,而應當承擔好教育者和保護者責任的學校,也沒有盡到對學生的教育和保護義務,沒有進行積極的法治宣傳,更沒有達到學校應該做到的教書育人目標,只是一味的威懾和粗暴的管教學生,才釀成了如此不良的嚴重后果。
最后,在中國這樣信息網絡發達的環境下,由于我國沒有設置媒體分級制度(就是不同年齡的人群可以接觸到不同的網絡資料)。而我國網絡監管力度不夠,網絡、影視中暴力色情內容很多,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接觸到這些不良文化,從而實施違法行為。據警方分析,80%以上的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中,網絡游戲是他們違法犯罪的直接或間接誘因。
我們知道,懲罰犯罪很重要,而犯罪預防同樣也很重要,應當重視預防校園欺凌事件的產生。在今年兩會期間,老師們、家長們都期盼校園欺凌少一點,校園周邊的環境安全一點。很多代表和委員們也相繼針對校園欺凌問題發表個人觀點,呼吁通過加強立法和采取其他措施等方式遏制校園欺凌現象,給祖國的花朵一個安全的成長和發展環境。
1、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十二屆全國人大委員王勝明也提出:法律是關鍵,“建議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強關注和研究校園欺凌問題,有針對性的解決校園欺凌問題⑦。”
2、盡快制定反校園欺凌法
上層建筑影響全局,所以要抓緊制定具體明確的法律,雖然防治校園欺凌活動已分別由各不同級別效力的規范性文件加以規范,但防治校園欺凌,更重要的是制定一部專門的法律。盡快制定《反校園欺凌法》,將現有的防治校園欺凌規定提升為專門法律。整合目前在司法實踐中已采用的校園欺凌的預防和懲處機制、措施和規則等內容,融入到《反校園欺凌法》中。
3、設置兩級校園欺凌治理委員會
如何將中小學生欺凌防治工作真正貫徹實施,除了立法,還需要政府、家庭、學校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對此,筆者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對校園“欺凌”進行宣傳普法,應該通過講座和宣傳單方式進行教育宣傳,要讓廣大師生和家長知曉,欺凌行為包括哪些內容,家長和老師應當重視哪些行為,哪些是學生要注意的不應該做的行為,像身體傷害、精神上的貶低、言語暴力以及在網絡上辱罵、攻擊或披露同學隱私等這些行為都是欺凌的行為,必須引起重視。
第二,設置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設置兩級的校園欺凌治理委員會,一是校級委員會,二是縣區級委員會。”兩級委員會相互配合,分工合理,負責校園欺凌事件的相關具體內容。校級治理委員會及時將相關情況反映給縣區級,然后縣區級委員會根據事情嚴重性和復雜性再和公檢法三機關配合,采取措施懲處。
第三,加強學校和教師的懲戒權利,在未成年人保護法或教師法中完善對未成年人進行懲罰的措施和程序,使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讓未成年學生不敢實施欺凌行為,增強威懾力,將校園欺凌事件扼殺在搖籃中。
4、懲罰與矯正并重
除了盡快制定“反校園欺凌法”外,“情節輕微的校園欺凌行為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治理”。例如,設立“社會服務”等工讀學校,建立“工讀制度”,加強監護人問責和司法保護職能,“及時糾正校園欺凌行為,否則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報復行為。”對于校園欺凌還是要分類治理,像開玩笑、主觀惡性小的行為,要通過教育感化的方式來解決;而情節嚴重的,則要通過法律途徑去懲罰和糾正。
中共十九大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根據這一偉大號召,我們必須從各方貫徹落實黨的要求和人民的意志。社會不斷發展,科技也不斷進步,在我國全面網絡信息化的大環境下,應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監管,設置網絡信息分級制度,完善未成年人瀏覽信息限制制度。加大對網絡游戲和媒體資料和電子數據的審查與監控,禁止針對未成年人的暴力游戲開發;另一方面,青少年作為祖國發展的希望,應當加強對其成長教育的重視,學生在遭遇校園欺凌行為時,應當積極充分的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而國家和政府要積極對無能力維權的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并且要大力扶持和幫助困難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教師和學校作為重要的輔助人應該謹記自己的義務,切實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加強對學校的監督,促使校方盡到自己應盡的義務,對教育者加強法律普及,提高教師法律和職業道德素養,讓他們明白自己的義務不僅是教授知識,更要關心愛護學生身心健康;而父母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問題,也要加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視,努力創造條件讓孩子可以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多方攜手共同努力,杜絕校園欺凌的發生,為青少年創造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學習生活,實現他們的夢想和價值。
[ 注 釋 ]
①姚建龍.校園暴力:一個概念的界定.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4):43.
②陳小英.校園欺凌事件頻發 大量個案被“內部消化處理”.法制日報,2015-07-13-8.
③戴利爾.美國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發展(戴宜生,譯).青少年犯罪問題,2005(4):13.
④王楚婧.校園欺凌問題成因及對策分析.理論導報,2016(2):50.
⑤薛寧蘭.我國親子關系立法的體例與構造.法學雜志,2014(11):34-35.
⑥劉英.遏制校園暴力亟須“反校園暴力法”.青年時報,2016-03-08-4.
⑦楊立新.《民法總則》制定與我國監護制度之完善.法學家,2016(1):9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