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梅
遼寧警察學院鞍山分院,遼寧 鞍山 114051
《賠償法》規定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造成當事人全部喪失勞動能力或者死亡的,除給予當事人賠償金之外,對其扶養的無勞動能力的人,還應當支付生活費。支付被扶養人生活費是國家對其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侵權行為不利后果的一種救濟,支付對象為被侵害人扶養的未成年子女及其他無勞動能力的人。支付生活費用的原因主要是受侵害人的勞動收入是被扶養人的生活來源和依靠,如果被侵害人因侵權行為而喪失全部勞動能力或者死亡,他們就沒有了生活依靠。因此國家要給予救濟,支付生活費。
《賠償法》第三十四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造成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對其扶養的無勞動能力的人,還應當支付生活費”;第一款第三項規定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造成死亡的,“對死者生前扶養的無勞動能力的人,還應當支付生活費”??梢姡瑖屹r償中“無勞動能力的人”應具有以下特征:
(一)“無勞動能力的人”應限于被侵害人“扶養”的人,是應給予國家賠償的被侵害人生前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前扶養的人,即被侵害人與被扶養人之間,具有法定扶養的權利義務關系,被侵害人是被扶養人的法定扶養人。這里的扶養關系是廣義的概念,應包括我國民法中的扶養、撫養、贍養三種法律關系,即夫妻之間、平輩的兄弟姊妹之間的扶養;父母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孫子女、外孫子女的撫養;子女對父母、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贍養。這里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包括親生的,也包括養父母、養子女、養兄弟姐妹,還包括有撫養關系的繼父母、繼子女、繼兄弟姐妹。
同時,胎兒也應視為被侵害人“扶養”的人。胎兒出生前,雖然沒有權利能力,不享有扶養的權利。但胎兒已經事實上存在,或將出生成為一個權利人,或者為死胎。如果胎兒出生后的扶養人被侵權致死,也就剝奪了出生后被其扶養的權利。因此“胎兒應當享有扶養損害賠償請求權?!盵1]
(二)“無勞動能力的人”的扶養人,限于被侵犯生命健康權而導致全部喪失勞動能力或死亡的人。如果扶養人被侵犯生命健康權,但僅有輕微傷害結果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則其扶養的“無勞動能力的人”不屬于《賠償法》上規定的“無勞動能力的人”,不享有被支付生活費的待遇。
(三)“無勞動能力的人”應為法律上認定的“無勞動能力”的人。這種人應為法律上認定其無法勞動,沒有謀生能力而需要被侵害人扶養的人。這種法律上的認定,不以實踐中被扶養人是否真實存在“無勞動能力”事實為前提。
(一)導致“無勞動能力”的原因分析
享有支付生活費待遇的人是與被侵害人存在扶養、撫養、贍養法律關系的“無勞動能力的人”,也就是被侵害人的扶養人中,因種種原因導致無法勞動,失去謀生能力需要其他人扶養的人,具體應包括兩個方面原因導致的“無勞動能力人”:
1.因年齡原因法律上認定其沒有勞動能力,需要他人扶養的人,包括因年幼無法謀生需要他人撫養的未成年人和因年老無法勞動,失去謀生能力甚至生活能力需要他人照顧贍養的人。
2.因身體原因導致無法勞動,甚至無法生活需要他人照顧扶養的人,包括因傷殘失去勞動能力的人和因病患失去勞動能力的人,這里的因病患失去勞動能力的人,包括身體上的病患導致的失去勞動能力,也包括心理上的疾病和精神病人。
(二)“無勞動能力的人”的認定
那么,無論是因年齡原因而導致的“無勞動能力的人”,還是因身體傷病而導致的“無勞動能力的人”,如何認定其符合“無勞動能力”的條件而成為法律上認定的符合《賠償法》規定的具有扶養、撫養和贍養關系的“無勞動能力的人”呢?
1.未成年“無勞動能力的人”的認定。根據《國家賠償法》第三十四條第二款“被扶養的人是未成年人的,生活費給付至十八周歲止”的規定,筆者認為,只要是被侵害人撫養的未滿十八周歲的人,無論是否能夠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生活來源,取得生存的保障,均要認定為“無勞動能力的人”,進而給付生活費。
具體應包括被侵害人撫養的下列未滿十八周歲的人:子女;子女已經死亡或子女無力撫養的孫子女、外孫子女;父母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兄弟姊妹。
2.年老“無勞動能力的人”的認定?!顿r償法》并沒有規定多大年齡可以認定為“無勞動能力”的人?!吨腥A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國務院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干部的暫行辦法》的規定,男工人(職員)年滿六十歲,女工人(職員)年滿五十歲,女干部年滿五十五周歲,就可以退休。過了法定退休年齡就可以不再勞動而享受退休待遇,視為喪失勞動能力。司法實踐中推定或擬制喪失勞動能力的年齡,“男性為六十周歲,女性為五十五周歲”。[2]筆者認為可以參照這樣的規定,被侵害人扶養的男六十周歲以上、女五十五周歲以上的人,不論其是否有經濟來源,均應認定為“無勞動能力的人”。
具體應包括被侵害人撫養的下列年老的人:配偶;子女;父母;子女已經死亡或子女無力撫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實際扶養的無其他贍養人和經濟來源的兄弟姊妹。
3.傷病“無勞動能力的人”的認定。筆者認為可分兩種情況:一是因工導致傷病的被扶養人。參照《勞動能力鑒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GB/T16180-2014)規定,鑒定為1級至4級傷殘等級的,則認定為“無勞動能力”人。二是非因工傷病的被扶養人。參照《職工非因工傷殘或因病喪失勞動能力程度鑒定標準(試行)》(勞社部發〔2002〕8號)。符合“因損傷或疾病造成人體組織器官缺失、嚴重缺損、畸形或嚴重損害,致使傷病的組織器官或生理功能完全喪失或存在嚴重功能障礙”條件的,則認定為“無勞動能力”人。同時符合“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即因損傷或疾病造成人體組織器官大部分缺失、明顯畸形或損害,致使受損組織器官功能中等度以上障礙的條件,這樣的疾病不同類別達三項以上的,也認定為“無勞動能力”人。
具體應包括被侵害人撫養的成年的,符合以上“無勞動能力”認定標準的如下人員:配偶;子女;父母;子女已經死亡或子女無力撫養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子女已經死亡或子女無力贍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撫養的無其他撫養人和經濟來源的兄弟姊妹。
《國家賠償法》規定“生活費的發放標準,參照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執行。被扶養的人是未成年人的,生活費給付至十八周歲止;其他無勞動能力的人,生活費給付至死亡時止”。
生活費給付的標準,參照“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執行。生活費給付的截止期限,未成年人是十八周歲止,其他的人,為死亡時止。那么如何給付?是一次性給付,還是按月給付?并沒有作出具體的規定。
筆者認為,兩種方式按法律規定應均可以在實踐中操作。按月支付的,未成年人支付至其滿十八周歲;年老或者傷病的,生活費支付至其死亡時止。一次性支付的,未成年人按照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乘以其扶養年限,即為其享有的一次性生活費數額。年老或者殘疾的,可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屬于無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被扶養人,給付二十年。但是六十周歲以上的,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給付期限;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并給付。
同時,被扶養人有數個扶養人的,計算支付生活費的數額時,只支付受害人依法應當負擔的部分,而不是全部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