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軍華 胡 鵬
1.河南省郟縣人民檢察院,河南 郟縣 467100;2.駐馬店市人民檢察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經濟快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在人民物質生活提升的同時,環境問題也呈正相關態勢,環境污染產生的侵權案件曾上升趨勢,這不利于公民環境權益的保護和發展。我國《民事訴訟法》、《環境保護法》中明確了環境公益訴訟的提起資格及特定主體,但并未對普通公民是否具備環境公益訴訟的起訴資格予以規定,這也就說公民無法通過司法途徑維護因環境污染所侵害的自身權益。
公民是否享有原告資格,這一度在學界引起爭論。縱觀學界觀點,具有明顯的對立性特征。支持一方,有學者認為公民作為社會生活的廣泛主體,能夠及時、直接的發現環境問題,并且作為環境問題的直接受體,公民解決環境問題的意志更為強烈,應當享有起訴主體資格。還有學者認為,環保組織及檢察機關的“國家”屬性,相關社會性組織,普遍存在經濟、人事等缺乏獨立性、受制于國家機關的現象。公民如果能夠在公益訴訟中享有起訴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現有主體的自身先天性不足,更是公益訴訟公共利益的價值體現。反對一方則從社會矛盾及穩定方面考慮,認為公民提起公益訴訟會激化政府、公民、企業之間的矛盾。
域外上世紀70年代便有公民進行環境訴訟的法律條款,最早是1970年美國頒布的《空氣清潔保護法》。該法明確規定,任何美國公民都可以直接對危害環境公共利益的政府、組織、企業等直接提起訴訟。這有效地加大了對政府不作為的監督效果,加強了環境執法滿意度。這對于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較快,環境質量持續下滑狀況的改變有一定的啟發性和借鑒價值。因為公民作為社會生活的廣泛主體,并且作為環境問題的直接受體,公民對于解決環境問題的意志更為強烈。如果能夠及時通過訴訟的方式避免利益的持續受損或者獲取一定的補償,則對于推動環境問題的高質量解決、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政府接受監督的可規制性等方面較為有益。對于具有訴權的組織而言,因利益關系鏈、事實管理制約等方面因素,會導致對環境污染行為的不作為、慢作為。而公民廣泛參與能形成更好的監督網絡,監督不僅更為全面,也更為有效。
首先,缺乏統一的立法規定。立法實踐中,現行《環境保護法》、《民事訴訟法》中,公民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未被提及。司法實踐中,雖說部分地區有一些主動性行為,將公民列入環境公益訴訟主體,例如,海南省于2011年發布的《關于開展環境資源民事公益訴訟試點的實施意見》,將公民列入訴訟主體。但限于基本法的法律缺位,只能作為地方特殊情況出現,難以復制。
其次,訴權行使成本過高。環境公益訴訟案件訴訟成本包括取證、鑒定、律師等費用,成本較高,公民即使勝訴后的既得利益甚至難以平衡訴訟支出,這不利于公民訴權行使的積極性。
最后,公民仍受制于“無訟”理念影響。基于對環境權益認識上的差異,大多數公民因知識、能力的不充分,容易產生默然置之的“無訴”思想,甚至自身環境權益受到侵害時,如果能夠得到直接補償,就會擱置訴訟選擇。
首先,法律化彌合,完善法律體系。在《環境保護法》中明確規定公民有權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對公民起訴資格,法院應當采取寬松審查方式,將公民與損害結果存在間接關系作為受理標準。同時,在《民事訴訟法》中建立公民訴權保障條款,建立配套制度。明確法院的證據補全義務,降低證據搜集障礙。訴訟過程中,實施舉證責任倒反向原則,合理劃分原告、被告的舉證責任,減輕公民舉證壓力。
其次,制度化彌合,建立公民訴訟優惠制度。成立民間環境公益訴訟基金協會,借助組織力量來解決資金問題。建立公民公益訴訟費用減免制度,撤銷立案、工本費等,減輕訴訟成本。建立律師義務派遣制度,降低訴訟難度。構建環境公益訴訟獎勵機制,查明確有損害事實并判決被告敗訴后,適當給予公民獎勵,鼓勵維權。
最后,理念化彌合,增強公民環境維權意識。理性看待“無訟”觀念,根據時代的發展去適應新的主題。學術界、教育界應多鉆研、出版關于環境維權的報紙、論文、書籍等,教育公民正確認識環境維權的必要性。社會民間組織應自發舉辦環境維權的宣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