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穎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0
環境公益訴訟是指由于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違法行為或是不作為使得環境受到侵害或是即將受到侵害從而損害公共利益時,法律允許法人、自然人、社會團體或是其他有訴訟權的機關為維護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即檢察機關或是環境公益組織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向污染破壞環境的組織與個人提起的訴訟。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是指檢察機關或是環保公益組織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人為環境行政部門的作為或是不作為提起的行政訴訟。
羅馬法是公益訴訟的概念的發源,其中程式性的訴訟是羅馬法中的一部分,同時將程式性訴訟分為公益訴訟與私益訴訟兩種,對于私益訴訟來說,僅僅是針對個人利益而提起的訴訟,同時規定了只有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才可以提出。而對于公益訴訟來說不僅是為了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同時也規定了除特殊要求所有市民都可以提起訴訟。彼德羅.彭梵曾指出:“人們稱那些為維護公共利益而設置的罰金為民眾訴訟,任何市民均可以提起”,查士丁尼的《法學階梯》中也指出:“一般來說,之所以稱作公訴,是因為對于任何一個公民來說,在出現問題時都可以提起公訴”,環境公益訴訟起始于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自二戰結束后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環境也在不斷的經濟發展中惡化。但對于普通民眾來說,他們也想積極參與環境保護,但卻不知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維護自己的權利,真正的做到保護環境,因此民眾的積極性逐漸降低,政府發現這一問題之后,于是在1970年美國政府頒布了《清潔空氣法》,在這一法律中美國設置了一種公民訴訟制度,也就是現在的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型。
行政干預方面,環境公益訴訟中很大一部分訴訟對象都是各地區的重要生產企業,這些企業不僅是地區的重要的稅收支柱,也常常與地區的行政機關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故無論是檢察機關還是當地的社會公益組織常常會出現無法提起訴訟的情況。
中華環保聯合會法律中心副主任兼督察訴訟部部長馬勇就曾提出:“敗訴的風險問題是環保組織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中最為重要的”。一般來說民事訴訟是為了“私益”而進行的訴訟,故訴訟中的費用也需要訴訟主體承擔,但環境公益訴訟是為了“公益”而進行的訴訟,在這種訴訟制度中要求民間環保機構承擔高額的訴訟受理費與鑒定費顯然極為不合理。但反過來說如果要求減免或是減少這一部分費用,那么這高額的鑒定費又由誰來承擔。
在我國立案登記制的背景下,我們認為要增加對于環境公益訴訟的數量,培育環保組織的獨立性是其中的一個重要任務。要提高立案率。除了要提高環保組織與檢察機關的立案積極性外,最為重要的就是減少政府對于立案的干預度。對此我國“十三五”中央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將環保監測監察進行垂直性的管理改革,以此來試圖規避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減少環境執法的力度,而這一改革也必然有利于環境公益訴訟的開展。
執行難一直是我國訴訟制度中最難解決的問題,環境公益訴訟中的執行難也更是其中最為困難的一部分。我國在多次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于執行難的問題已經進行了多次的分析,特別是2017年3月15日李克強總理會見中外記者問題時就提出:“對于環保法的嚴格實施貫徹執行,是2017年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時提出了要對環保執法部門加大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