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略
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2
追續權制度源于大陸法系的著作權法,其基本含義是:當藝術作品被再次轉售后,如果購買人轉售他人的價格高于購買時支付的金額,則原作者有權從此差額中分享一定比例的金額。
2012年我國國家版權局第三次著作權法修改的三個草案均將追續權制度的構建寫進著作權法,并由此開始引發了法學理論界對其合理性問題的爭論。
筆者認為,追續權制度的合理性基礎在于:藝術作品,包括繪畫、雕塑、攝影等作品不論作為其作品載體的物如何交易、流轉,其中包含的作者思想、靈感、創作才能、影響力等因素以及作者的勞動不會發生變動,藝術家與其作品的客觀聯系實際上是一直存在的。這就為原作者在作品的轉售中從差額提取金額提供了理論基礎。
我國《著作權法》立法宗旨是“保護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作者的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而追續權體現的核心內容,就是通過作者在對創作的藝術作品的一次次轉售交易中取得比例利益,來保護基于作者身份而應當獲得的權益。如果國家沒有從立法上承認創作者們在社會上的價值、藝術家們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甚至沒有必要的生活來源,藝術行業勢必會逐漸衰落。
追續權制度的確立更有利于促進藝術創作者們本著藝術追求和利益追求的雙重目的,在各自領域大展身手,提高藝術作品的創作數量和質量,進而提高我國優秀藝術作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追續權是以公平正義為價值基礎的。這也符合法的價值的最終目標。眾所周知,在藝術生涯初期,創作者們往往因生活窮困、迫于生計而不得不以低價出售自己的作品,然而隨著作者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曾經以賤賣價格出售的作品也在逐漸升值。而在沒有追續權制度保障的情況下,這些利益已經由于最初作者與購買者的買賣行為而與作者及其繼承人毫無關系。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法律上嚴格遵循著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則,但是在特殊情況下需要特殊的制度對市場經濟發展不公正現象予以調整。確立追續權制度,是對藝術品作者和藝術品購買者之間的合理利益平衡,實現了法對于利益的再分配,有利于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權利用盡原則在著作權法上主要是對著作財產權的限制。但是,為防止原則濫用給相關的權利人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需要對特定情況進行準確的界定。追續權制度可以說就是其中的一例。
藝術作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通常是唯一的、稀缺的,這與其他知識產權產品有著很大的不同。追續權制度就其保護來說,通常指向藝術作品原件。藝術作品之所以有收藏價值,通常是因為它出自特定的藝術家的親筆。仿制品、復制品等相對于原作品來說,在價值上會大打折扣。同時,藝術作品的升值主要是依賴于原作者本身的名氣,不是藝術品投資市場的調整,這就體現了藝術作品較強的人身依附性。因此,追續權具有一定的人身權利性質,與權利用盡原則的適用對象并不相符。原作者在首次交易后多次轉賣中以一定比例分享利益是合理的。
我國引入追續權概念進程比較緩慢。早在1920年,法國便首次確立了追續權制度。自此世界各國紛紛效仿。目前全世界已有超過80個國家引入了追續權制度。這表明,正式確立追續權制度的接近一百年時間里,世界各個國家和組織逐漸認識到了追續權制度的合理性及其為本國或組織內藝術創作領域發展帶來的益處。可以說,建立追續權制度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國際趨勢。
我國于1992年加入《伯爾尼公約》。在互惠原則的基礎上,如果我國不建立追續權制度,那么我國藝術家們的權益也無法在相對的外國得到保護,不利于中國藝術作品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提升。因此,我國建立追續權制度是必要而且緊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