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欣 毛夢霞
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適當性、均衡性與必要性是比例原則的三個原則,通過考察“手段”和目的間的關聯性,對國家是否有權利干預公民基本權利進行判斷。
顧名思義,適用性即合適的,相符的。妥當性原則、適合性原則和都是他的別稱[1]。有效的達到目的的手段,對目的成功有助是其通俗的意義。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司法中是否對目的的適當性進行考慮作為標準,含糊不清的概念。幾乎每個措施在實踐中都對目的的達成有幫助。在民法中也是這樣,每條法則都對民事糾紛問題做到公平公正,所以這項原則,很少起到實際作用。
因為其較小的溫和侵害性的特征,最溫和方式原則、最少侵害原則都是其別稱。這是在成立“適當性”原則的基礎上,在法律公平公正的原則的前提上,對公民權益損害最小的方式[1]。在實施民法與對民事糾紛的解決上,這是對人民期盼最符合也是人們利益侵害最小的一個原則。
比例性原則、均衡原則也是狹義比例原則的別稱,行政權力采取的措施要能夠達到的目的要對稱或者符合比例。也就是,使用一條便捷有效的方法來達到目的地,但是他也不是一個精準的法則,仍然要按照具體的情況來決定。民法的運用中,能快捷有效的將民事糾紛解決。
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是比例原則的基本含義,若想要對民法上所適用的原則進行探究就需要對基本權利與民事權利的區別進行比較。義務的主體不同即二者本質的區別,公民即民事權利的義務,國家是基本權利的唯一義務。此外,二者有不同的廣泛性與道德要求性的區別。但是不論是什么使其都有其兩面性,有不同的地方也一定會有契合的地方[3]。處于對人格的保護,憲法與民法都有相關的規范。
盡管如此,民法上還是有很多的獨立性的,到時還是應當對國家的政治制度服從,不能夠有相悖點。還有國家相關機關制定的民法,所有會有符合比例的原則,有使用的可行處。
民法經過一系列的精雕細琢已經成為一個高邏輯的法律體系。要想對其適用價值的必要性進行探析,就要從以下三點來開展:
私法自治的意思是權利能夠根據自己的意志自由對自己在法律上的事務進行安排,它有著濃烈的自由主義的氣息,但又不是很現實[4]。與其相比較,民法是一個更成熟的文明體系,比例原則對民法的適用,來對司法自治進行確保,保證不會有國家權力過多的參與,也不會濫用私法主體。
在民法體系上,民法基本原則有著特殊的地位,它的不確定性與靈活性,使其在不斷發展與變遷的社會中能夠得到適應。比例原則與誠實信用都有適用適度與均衡的要求;不僅這樣,比例原則還能對誠信原則進一步的充實與具體。
法律法規有漏洞的情況下,法官能夠按照自己的經驗與理解對案件進行裁決是利益均衡理論的意義。但是這就很有主觀性,而比例原則就能夠為利益衡量做指導與參考,恰當的對法官的自由性進行拘束,也能夠提供明確的預期效果。
開放性是民法的基本原則,比例原則有民法原則的最基本的品質。其誠信的原則對價值有相同的表達,均旨在為正義謀求實質的實現,同時兩者也存在實質的交叉。比例原則具有重要的體系價值和方法論意義,這不是某一個學者個人的觀點,而是比較法上的普遍的做法與經驗。承認比例原則的重要性,就是對民事主體更好的保護,也是更好的對私法自治捍衛的價值。在編纂民法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將比例原則引向民法,為民事立法與民法學的研究轉型進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