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翔
西藏公安邊防總隊,西藏 拉薩 850000
新《刑事訴訟法》自通過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以來,開啟了我國刑事訴訟的新紀元。和以往推行的《刑事訴訟法》進行對比分析,從刑事訴訟的角度進行分析,發現新《刑事訴訟法》與以往法律相比較,增設了與未成人犯罪案件相關的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地方檢察機關是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使用的主體,實質上就是在最高檢察機關沒有做出明確規定以及無法提供有效法律憑據情況下,針對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地方檢察機關行使的各項權力,以及所盡的義務應作出相關調整。
過去,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曾有很長一段時間背負“違法實驗”的壓力艱難前進,總結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存在如下三種模式:①對主體作出嚴格限定,即未成年人,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為這一模式的首次踐行者。②在囊括未成年人的基礎上,拓展適用主體范疇,即包括了老年人、聾啞人、盲人、殘疾人等。當下,山東省蓬萊市人民檢察院以及撫順市望花區人民檢察院等已經對其作出相應嘗試,取得的社會效益相對優良。③對于依照法律法規被判處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及免予刑事處分<3年的犯罪嫌疑人,均有權利行使附條件不起訴[1]。對于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持有肯定態度的人們,其認為該制度建設的根本是應對現行司法資源短缺與犯罪事件不斷增加間的矛盾性,故此無需對制度適用對象的身份做出明確的界定。
在對案件適合應用范圍以刑事處罰界限因素進行解析過程中,發現該制度適用范疇相對狹窄,只適合應用在法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規定的犯罪條例,結合案件大小以及后果輕重,通常會對犯罪人員做出小于12個月的處罰。但是筆者有自己獨特的主觀見解,即在實際中,不應該被現行的法定刑期束縛,應結合整個案件的法定、具體情節,參照量刑規定的內容測算出具體刑處期限。在具體實踐中,經常遇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接受有期徒刑≥3年處分的現象,即便是意外犯罪、主觀不帶有惡意或受到一定威脅而產生犯罪行為的,由于現行的法律規定沒有將其納入進適用附條件不起訴的范疇中,進而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有效教育。而新《刑事訴訟法》對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限定的適用于刑事處罰時間小于3年的輕度犯罪行為,從很大程度上分析其是對我國<18周歲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維護。
為提升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執行的有效性,真正實現對未成年人人身有效保護以及人格充分尊重,并對犯罪行為進行強烈打擊與防范等目標,可采用設定合理的考驗期的方式,去對未成年人的悔罪心理與犯罪表現進行全面考量,進而決定是否采用附帶不起訴制度。應對考驗期的時間期限進行嚴格把關,不宜過長與過短,在設定過程中以未成年人自覺認知、社會群眾、思想機構對其考察結果等內容為基準。在開展科學合理調查活動與有效檢驗前提下,新《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附條件不起訴考察期不短于6個月,但是低于1年[2]。
被附條件不起訴人在考驗期中應主動配合司法機構以及社會群體的監管,自主遵照我國司法機關推行的相關法律法規。對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一款作出的內容進行解析,發現在附條件不起訴的考察期間,人民檢察院承擔被附條件不起訴犯罪嫌疑人的監察任務。與犯罪嫌疑人監護相關人員,有義務對其進行嚴格管教,和人民檢察院機構合力落實監考工作。對第三款中的內容進行解析,認為被附條件不起訴的犯罪嫌疑人,還應遵守如下幾條規定:①遵守法律法規,不違逆社會媒介的監督;②結合考察機關做出的有源規定,如實上報自己的活動范疇以及內容等信息;③若活動不處于所居住地,應將情況如實上報給考察機關,獲得許可與審批后方可進行;④依照考察機構作出的相關規定,自覺參與教育工作。
強化新《刑事訴訟法》對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完善與優化力度,是對未成年人人身自由權的維護與人格的有效尊重,同時也有效規避了司法機關在處理刑事案件過程中不合理應用職權的問題,有助于維護社會的公平性,助力于和諧法治社會的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