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裊娜
江蘇省連云港市工貿(mào)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江蘇 連云港 222000
無權處分行為,作為民法學領域中一項復雜的法律制度,曾被民法學界泰斗王澤鑒先生稱為“法學上的精靈”。我國《合同法》第51條首次規(guī)定了關于無權處分問題,但自《合同法》頒行以來,各法律界無權處分的問題分歧較大,關于物權行為物的歸屬問題更是各有各的見解。
根據(jù)我國《物權法》的規(guī)定,中國物權變動是采取了債權(負擔)形式主義為主。中國不承認物權行為,否定物權行為和承認處分行為在邏輯上處于自相矛盾的位置,因此在債權(負擔)形式主義下,所謂處分行為只能被界定為事實行為。
而所謂負擔行為是指民事主體承擔一個或多個權利相對人的一個或多個作為與不作為義務的法律行為。處罰行為則是指直接變更、轉(zhuǎn)讓權利、設置負擔或者放棄權利的行為。處置和負擔強調(diào)兩種不同的法律效力,這一法律效力的區(qū)別在于處置與負擔的區(qū)別的標準,從法律效力來講它是一種直接的改變,是一種權利或義務,它可以決定它是一種懲罰還是一種負擔。在我國,并沒有把處分行為與負擔行為的劃分界限,只有民事法律行為的存在。我國《合同法》第130條規(guī)定:“買賣合同是出賣人轉(zhuǎn)移標的物的所有權于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边@條規(guī)定是對負擔和處分行為的一對一的理解,處分行為被納入到債權人的權利中,把標的物所有權的變更看作是買賣合同的直接結果。顯然,中國的處分行為不同于德國的處分行為,而是主要以轉(zhuǎn)讓財產(chǎn)權利為主要內(nèi)容的債權合同。在處理合同的效力上,將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有效的區(qū)分有利于立法者在實踐中更好的運用。
德國的法律制度嚴格區(qū)分了負擔和處分行為。例如,買賣雙方簽訂的銷售合同就被認為是一種負擔(債權)行為,當事人應當按照該合同的約定履行義務,不然就可依法強制執(zhí)行。賣方是否有權處分并不是該合同的有效要件(負擔、義務行為)。交易標的所有權的直接轉(zhuǎn)讓是一種具有獨立的、負擔行為的財產(chǎn)(處置)行為,它需要當事人的同意和某些正式的要求,以及出賣人處理標的物的權利。如果處分人(賣方)無權處分該標的物,則應確定其物權行為的效力待定,當權利人承認許可方或處分人獲得處分權時,應予以有效,否則它是無效的。因此,買賣合同的效力與賣方的處置權之間沒有關系,而處分權只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德國民法典的民法總則,把“物權行為”從以處分財產(chǎn)權為目的的交易中抽離出來,在法律行為下,既有純粹的債權交易,也有區(qū)分債權與物權的復雜交易。因此,整個系統(tǒng)具有解釋和響應更多形式的經(jīng)濟社會的能力。在復雜的交易上為裁判者判斷當事人權利義務的狀況提供了為清晰的思路。
對于由買賣合同等導致的所有權移轉(zhuǎn)的認定,法國法系采取的是“一主義原則”。在法國民法中,物權與債權變動的依照的是同一個法律根據(jù)的。在法國民法中并無嚴格區(qū)分物權與債權,也沒有提出解決“無權處分”問題的有效方案,但對于“出賣他人之物”問題是有明文規(guī)定的,在《法國民法典》第1599條規(guī)定:“出賣他人財產(chǎn)的買賣認為無效;在買方不知道標的物屬于他人的情況下,由賣方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法國法律認為出售他人財產(chǎn)的合同無效。
我國對于無權處分行為的繼受,從表面上看是基于法國法律制度,認為沒有處分權利的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該合同最終也是無效的。在我國的《合同法》中,它也是采用法國法系的“契約式”,而不是德國法系的“負擔式”,但是,需要了解的是,我國的立法是在德國法律的基礎上以繼受,更是比較完整的繼受了其所有權的概念。與此同時,無論是我國立法制定,還是法學界的各種學說,都相當依賴于債權和無權的區(qū)分,而區(qū)分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思維方式亦對法律人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梢钥闯?,在我國,應首先認識到德國法律制度與法國法律制度在這方面存在的差異,然后根據(jù)德國法律制度的現(xiàn)狀,以德國法律為基礎修訂相關規(guī)定。民事法律制度的相互借鑒和接受,確實具有積極意義,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不同法律制度和不同國家在法律概念和邏輯上的差異,在移植和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立足于中國的實際情況,減少立法沖突和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