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路瑤
廣州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仲裁的性質及法律地位決定了司法審查在國際商事仲裁中的必要性。
仲裁是民間自治性的糾紛解決機制。若當事人約定通過仲裁的方式解決爭議,此時的仲裁協議理論上全憑當事人意思自治:當事人不僅可以約定適用的準據法,還可以約定具體的仲裁程序。此時,如果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不加限制,仲裁可能會完全脫離控制。學理上,通說的觀點認為仲裁兼具司法和契約雙重性質,仲裁規則不能超出現存法律體系,且仲裁協議的效力和仲裁裁決的最終效力都需要國家強制性規定的認可和保障。另外,從仲裁的價值目標看,公正性貫穿仲裁活動始終。仲裁最大的優勢是“一裁終局”的高效率,但這一優勢同時也是最遭詬病的一點,此時便需要法院行使國家強制力,在保證仲裁的效力的同時也能夠保證仲裁的公正性。
法院對國際商事仲裁進行司法審查應當遵循基本準則,這對正確處理司法審查與仲裁的關系,促進仲裁和司法審查工作共同發展都有指引的作用。除此之外,法院還應確立和遵守以下三項基本原則:
正當性原則,指司法審查要有合法的根據、正當的理由,以及遵循正當程序。
從宏觀整體上看司法審查的正當性,主要體現在:是維護國家主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是對仲裁權進行監督制約的需要,以及彌補仲裁制度的局限性。從微觀個案上看,司法審查的目的、標準、范圍以及程序應該具有正當性。通過法院對仲裁的審查,可以是仲裁與司法優勢互補,并使仲裁優勢進一步得到發揮。
適度原則,指司法審查應把握好度,防止過度或不及,主要表現為應當進行實體和程序全面審查,還是原則上程序審查。在當代,有關公約和多數國家對兩大類裁決實行兼及程序運作和實體內容上的雙重監督,也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從我國《仲裁法》規定可以看出,對于在中國做出的涉外仲裁裁決,只就其程序運作上進行司法審查和監督,而不審查和監督其實體內容,與國際通例是不符的。[1]
支持仲裁原則,其內涵主要為:支持仲裁的獨立性,法院介入要以“必須”為原則,以最大限度發揮仲裁解決國際商事糾紛時的優勢。需要說明的是,此項原則并非只需發揮司法審查的支持功能,司法審查的監督功能也應發揮,否則,仲裁裁決如果出現錯誤之后毫無救濟渠道,當事人便會望而卻步。精確的運用司法審查監督功能,必須以支持仲裁委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強化司法審查的支持功能。[2]
從各國有關規定來看,司法審查的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法院認定仲裁協議的效力;確認仲裁管轄權;承認和執行仲裁裁決;撤銷仲裁裁決等。
根據當事人請求的時點,司法審查可以區分為在仲裁開始前進行和在仲裁裁決作出后進行兩種。
仲裁開庭前的司法審查主要是確認仲裁協議的效力,從而確認管轄權。
各國仲裁法都承認,有效的仲裁協議排除司法管轄權。但是,從《紐約公約》的規定中不難看出,仲裁協議排除法院管轄的效力并不是絕對的,特定條件下,法院保留了對仲裁爭議進行審判的管轄權。各國關于有效仲裁協議應當具備的內容規定各不相同。根據多數國家的司法實踐,只要仲裁協議中當事人表明了仲裁意愿即為有效。[3]因此,在對仲裁條款進行解釋時,首先應當考慮當事人關于約定的仲裁解決爭議時真正的意思表示。在這一階段的司法審查中,應該更多體現法院對仲裁的協助和支持,而不是使用嚴格的條件進行限制。
裁決作出后的司法審查主要包括兩個制度:關于仲裁裁決的撤銷制度和關于裁決的承認執行和不予執行的制度。國際上普遍將“撤回”和“撤銷”認定為法院對仲裁程序上的瑕疵進行最終司法審查的權力。裁決的撤回制度,即將瑕疵輕微的裁決退回原仲裁庭進行彌補;裁決的撤銷制度,即取消瑕疵嚴重的裁決的效力,由當事人就該爭議重新起訴。[4]
我們必須正確認識法院進行司法審查對國際商事仲裁的現實作用:強化法院的協助作用,弱化法院的監督與審查功能,但是在支持仲裁終局性的同時也不應將其絕對化,在原則上承認仲裁裁決的終局性,同時法院對裁決進行實質審查的權力,必須基于當事人通過協議的方式對法院進行授權。通過立法,協調法院與仲裁庭之間的沖突,加強兩者合作,才能滿足現代國際商事仲裁的發展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