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杉
廈門大學,福建 廈門 361101
近年來學生將高校告上法庭的案例越來越多,而其中最主要的狀告原因正是高校和學生之間的學位糾紛。這種社會現象體現了我國高校學生維權意識的提高,也證明了我國法律對高校管理的管控,改變了以往學生無法通過法律手段應對與高校之間的糾紛的狀況,但同時也讓高校管理制度上的缺陷浮現出來,反映出了我國法律法規在學位方面的不足,下文將對此從法理學角度展開具體分析。
高校學位糾紛案例的出現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學生就業的需求,在現在的入職市場中,學生沒有畢業證和學位證幾乎無法就業。因此,如果學生無法得到所需證書,很有可能采取法律手段要求高校授予其畢業證和學位證。
第二,是學生的維權意識越來越強,扭轉了以往學生狀告高校是“忤逆”的觀念,為了維護其合法權益勇于對高校不合理的制度說“不”。
第三,是高校管理制度的問題,在學位管理的有關規定上存在漏洞,無法跟上教育的改革和時代的發展,導致學生有了更多的理由將高校送上被告席。
第四,是很多高校的有關規定不夠公開透明,沒有在學生入校時對學位上的規章制度進行細致、清晰的介紹,埋下了學生訟訴高校的隱患。
第五,是部分高校在對學生的畢業證或學位證是否頒發進行決策的過程中,沒有充分給予學生聽證和申訴的平臺,這也是高校被學生告上法庭的重要原因。
我國教育法律給予高校一定的自主管理權,這其中高校對本校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的考核和學位授予擁有在相關法律下的標準制定和自主管理權利。但總體而言高校的學位標準還不夠明確,管理制度也不夠具體。很多高校對學位的標準和管理制度都進行了補充和完善,但不同高校具體的的標準和管理制度各不相同。雖然高校制定學位的標準和管理制度都是在有關法律的大條件下進行的,但法律對此沒有更多細致的要求,因此在學位糾紛中學生常常會用學校的具體標準和管理制度與法律存在沖突為由進行訴訟,且高校敗訴為大多數。雖說法律介入高校學位管理,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是一種很大的進步,但因為學生是弱勢群體,從而偏袒學生,導致高校的合法管理權力被忽視,是妨礙司法公正的,因此需要平衡法律和高校的管理權力。
高校在學術學位上的標準和管理是高校教學目標的體現,因此很多高校都制定了專門的制度對學生的學術和學位做出要求,例如大學生必須通過英語六級考試、計算機二級考試等才能獲得學士學位,或碩士發表的論文超過多少篇才能得到畢業證書等等。然而很多高校的在學位方面的制度存在漏洞,其最主要原因是高校制定規定和執行程序過于自我,忽略了學生的權益和地位。很多高校在實際行使管理權的過程中,都存在不頒發學位證書、過分處罰等情況,“程序不當”、影響了制度的公正,這也是高校常常敗訴的原因之一。
那么,高校學位管理制度存在漏洞代表高校在學位糾紛上理應敗訴嗎?事實并非如此。高校是對學術進行更深入、更高層次研究的地方,對于高校而言,鉆研學術、培養人才是首要目標,因此“學術自主”應當是是促進高校學術和人才培養發展的重要基礎。特別是國內一流的高校,更是全國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重要的、優秀的地方,對這些高校而言,充分給予其學術自主的權利十分必要,特別是在學術標準和管理方面,高校應當擁有更大的自由度。“程序不當”不是高校敗訴的理由,法院針對學位頒發不公正的情況,可以要求學校重新對學生學位做出評價,而不應當單純用“程序不當”作為理由直接讓學校敗訴。這樣的做法直接否定了高校的學術評判標準,一方面這超越了司法管轄范圍,另一方面也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導致高校失去學術自由、自由權。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將高校告上法庭的現象不斷出現,其中學位糾紛是高校和學生之間最主要的狀告原因。這種現象體現出學生的維權意識越來越強,同時也暴露了高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有關規定不夠公開透明、有關學位方面的法律不夠細致等問題。對此應當盡快辦法新的學位法規,細化法規內容、填補法律盲區;高校方面應當盡早完善學位管理的制度,填補制度漏洞、重視學生的合法權益,從而減少高校和學生之間的學位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