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文
蘭州財經大學,甘肅 蘭州 730020
社會整體利益就是指社會全體人員的合理利益,它對維護國家安定和諧具有重要的作用,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是為保障人民利益存在的,相關的法律部門對維護和保障社會人員的基本利益,當然,不同的法律部門細化了其職能,負責不同的事務。我國的經濟法主要作用于社會全體人員,以維護經濟利益為主,其法律職能是讓社會經濟資源得到合理的分配,減少或杜絕資源分配不均,資源濫用情況,促使國家經濟平穩運行。在當今經濟發展飛速的時代,我國更應著重建立經濟法律體系,法律維護社會全體的經濟利益,使社會進步。
最高級的服務便是為社會全體人員服務,而經濟法作為為社會整體利益服務的條款,它被納入到法律法規之中,旨在法律的規定下對社會的整體利益進行維護。從《反壟斷法》和《政府采購法》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在制定其中的條款時,多次出現“維護”和“社會公共利益”等,突出維護社會全體人員的合理利益是他們制定法律法規的重要部分。在另外的一些經濟法律中,它們沒有明確的字眼及內容出現,但法律規定中的主旨意思卻把維護社會全體人員的利益放在顯要的地方。比如說在《預算法》中,它規定國家要對社會經濟進行大方向上的把控,讓社會經濟能平穩運行。《審計法》中也提出了國家要對經濟進行審計和監督,讓市場經濟有一定的秩序,讓國家財政的利用率提高,讓社會經濟呈良性發展?!兜V產資源法》也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前景,立足當下,展望未來,根據經濟需要合理建設。這一系列的法律,都是在對社會全體人員的利益做保障。無論是明確的經濟法,還是一些隱形的國家法律都對維護社會全體人員的利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法律法規按照實行的效果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政策基準和裁判規則。裁判規則是在審判過程中的法律憑借,法官要以法律規定的標準對案件進行審理和宣判。政策基準則與案件的審判無任何關系,它只是表明國家立場,指引與告訴人們向國家所處立場靠攏的職能。政策基準從影響的范圍來說,是比裁判規則大的,政府各級部門依據國家政策基準進行宣示,把社會整體利益規范化與科學化,讓其生成法律法規。我國法律部門較多,管理的區域也比較大,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各個部門發揮政策基準的作用,汲取對各自部門有用的政策基準,進行管理。可是經濟法又與其他法律法規有區別之處,經濟法主要為全體社會人員的利益負責,更加重視制定政策基準條例。比如說《農業法》,國家發展經濟,農業是重點,國家及社會各界需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力度,讓農業的發展有廣闊地域。國家對農業的發展投入了比工業、商業更多的金錢與精力。成功的農業,質量與供求都應該得到保證,讓農民獲得利益和生活得到滿足。從這些法律中,我們可以看出經濟法在制定政策基準時是立足于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但是,一些學者認為,經濟法律只是一種大范圍、大方向的政策,沒有細化區分,所以只能以政策基準的形式向民眾宣示,讓人民眾學會依據制度辦事,以便維護社會全體人員的基本利益。
權義結構是指在法律結構之下,人們應盡的權利與義務。經濟法的主要職能是為國家干預經濟提供法律指導,解決市場經濟秩序紊亂,保證社會全體人員的基本利益。經濟法的權義結構在創立時,要著重考慮全體人員的利益。在實際的經濟社會中,有時候個體利益起關鍵作用,能夠囊括整體的利益,經濟法通過轉化,把個體的利益轉變為權利,而后對市場進行干預并為政策實行提供條件。經濟法中體現的權利作用于社會全體人員。
經濟法責任制度是指,在社會人員或團體組織違背了經濟法中的相關規定,或者對社會的整體利益造成損害,他們所需要承擔的責任。在國家發展中,經濟責任制度具有明顯的優勢作用,它能更好地維護社會全體人員的利益。為了優化經濟責任制度,國家首先應該把民事責任、刑事責任等法律法規調動起來,增強對社會人員的約束力。其次,不僅要運用普通的法律條款,還要建立責任形態制度。經濟法責任制度是經濟法能順利施行的先決條件之一。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猛,國際影響力逐漸增強,綜合國力明顯提高,占據國際市場份額的比例也在不斷的增加。雖然說發展是好事,但它也有弊的一面,過快的發展導致基礎不牢固,許多不穩定因素隨著而來。因此,國家需發揮主導作用,宏觀調控,讓經濟法發揮應有職能,讓社會全體人員的基本利益得以保障,減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穩定因素,讓國家經濟能夠平穩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