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萍
吉林財經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網絡暴力”這一名詞雖然聽起來那么耳熟能詳,但是到現在仍然沒有一個權威明確的法律意義上的概念。本人認為,網絡暴力是一種無形的、存在于虛擬世界的暴力形式,它是一類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論、圖片、視頻的行為,是網民對言論自由權的濫用。通常表現為:第一,網民們對一些不實報道或者已經證實的網絡事件,在網站或者微博等公共平臺上發表有針對性、攻擊性和侮辱性的失實言論,從而造成當事人名譽受損;第二,在網帖上未經當事人允許公開發表涉及當事人個人隱私的照片或視頻,進而侵犯其隱私權;第三,從開始攻擊當事人發展成為對其親朋好友進行行為和語言的侵擾,致使其合法權益遭受損害。
在這個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網絡暴力時常發生,為何會頻繁出現這種現象,我給出了個人看法:
第一,網民的匿名性,為其在網絡上發表言論提供了便利的渠道。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人們可以通過匿名在這個寬廣的網絡空間里暢所欲言,為其自由表達提供了一種很好的自我隱蔽措施。
第二,網絡服務背后的監管不力。在網絡傳播中,網站服務管理方長期處于缺位狀態,①在監管這方面有極大的挑戰和難度。
第三,部分法律規定缺乏可操作性。我國立法未明確網絡暴力這一行為的法律定義,而當網絡暴力侵犯了他人人格尊嚴和人格利益,給他人造成身體、心理以及精神上的傷害時,找不到相應的法律依據,那么這些受害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用什么維護,有誰來為他們在網絡暴力中所受的傷害來買單,這是網絡暴力難以控制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四,網民的素質問題是網絡暴力產生的根本原因。網絡暴力的制造者欠缺對一些信息真實性的考量,僅憑自己的主觀偏好發表自己的看法,而網絡傳播者對未經考證的信息進行二次甚至多次的復制轉發。有些網民打著伸張正義的幌子對當事人展開道德的審判。那么反過來想,他們是否考慮過自己的這種言論有違法律?
學術上目前還沒有“網絡暴力”的說法,也沒有具體明確的關于網絡暴力的法律法規,因此,對于因網絡暴力引發的性質惡劣的案件,就只有根據《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以及《刑法》中的分則條款作為參考來處理相關案件。如今,網絡暴力事件頻頻出現,所以急需明確的法律來約束該種行為。以下便是筆者對該問題的解決提出的建議。
設立網絡言論審查制度。在我國最新出爐的《網絡安全法》明確了網絡實名制的新規定,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網絡實名的時代。網絡實名制對遏制不良信息的發表與傳播確實會起到有效作用,但本人認為,要想將網絡暴力從起點就扼殺掉,是否應該設立一種網絡言論審查制度,以及與其相配套的審查隊伍和嚴格的審查標準。這樣,一開始就將可能侵犯他人利益的網絡言論禁止在網上發表,那么就從客觀上阻斷了網絡暴力帶來的危害。
“科學”執法,加強后臺的網絡技術監控。本人覺得國家可以在網絡技術科學監控方面做一些合理的投資,鼓勵網絡運營商采用技術措施在后臺對網絡信息進行審查和監控,對網站的不良信息自動加以屏蔽,對需要保護的信息自行進行數字加密。
第一,增強網民的法律意識,引導網民正確上網。網民是實施網絡暴力的主要侵權主體,有一部分網民確實是出于正義,對違反道德的行為發表不滿,但也不乏部分網民蓄意發表一些過激的言論,以及缺乏真實性的信息。因此,本人認為,應采取多種方法對網絡暴力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宣傳,使網民能夠正確認識所謂的言論自由,積極引導網民合理合法上網。
第二,鼓勵受害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正當權利。由于侵權主體具有群體性,網絡服務商龐大且多,受害人很難找到準確的責任主體,因此往往采取沉默的態度坐以待斃,從而會致使受害人患上如抑郁癥類似的心理疾病,甚至造成自殺的嚴重后果。所以,在法制的國家,在法治的時代,公民理應以主人公的姿態自覺履行法律義務,積極的依法行使正當權利。
[ 注 釋 ]
①宋宗宇.網絡言論暴力及其法律控制[N].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