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晶瑩
江西理工大學,江西 贛州 341000
手機的興起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現階段的信息傳播與支付手段越來越多樣化,在日常生活二維碼功能使用頻率最大進而隨之引發了許多刑事問題:如利用二維碼傳播淫穢物品,利用二維碼加入邪教組織破壞法律實施,利用二維碼聚眾賭博,利用二維碼侵犯個人隱私、侵犯計算機信息系統、買賣毒品等,故意毀壞商家粘貼的二維碼或者是偷換二維碼造成商家的財產損失,這些行為要入刑的話是一種行為犯還是結果犯,量刑數額的多少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①2014年至2016年之間涉二維碼犯罪持續高發。全部涉二維碼案件中,侵犯財產類案件占多數,共計66件183人,占全部案件數量的62%,犯罪數額普遍較大,利用二維碼實施侵犯財產權的犯罪中平均案值將近30萬。二維碼因為其自身的技術門檻低,包含信息功能大,低成本的特點被許多行為人拿來作為犯罪手段導致信息安全風險增高,受害人的財產權利得不到保證,所以分清二維碼的各種案件及其定罪量刑是刻不容緩的。
大部分學者認為偷換二維碼應定詐騙罪都是持有處分意思不要說。我國通說的處分意思贊成現在更加合理的行為無價值論采取處分意思必要說:客觀上要有處分行為而且在主觀上要有處分意思。但是處分意思不要說認為要成立處分行為,不需要行為人主觀上有處分的意思,只要行為人在客觀上實施處分財物所有權或者占有權給對方的行為。依據處分意思不要說就會陷入盜竊罪與詐騙罪無法區分的境地,例如:甲欺騙精神病患者乙其手里的金手鐲為塑料并且讓B把“塑料”送給他,乙答應便將自己的金手鐲取下送給了甲。在這種情況下,按照處分意思必要說認為精神病患者乙雖然在客觀上有處分自己財產給對方的的行為,但是由于乙是精神病患者沒有意思自治能力,所以其在主觀上沒有處分意思,這并不成立詐騙罪而是成立盜竊罪;但是按照處分意思不要說則既成立詐騙罪也成立盜竊罪,因為這種觀點在本質上擴大了詐騙罪的適用范圍,將盜竊罪包含在詐騙罪里,沒有將兩罪的本質區分開。②在德國的主流觀點里,是采用的處分意思不要說,前提基礎是它沒有把財產性利益當做盜竊處分的對象。③而在我國盜竊的對象包括了財產性利益,根據不同的法律適用對象所運用的學理觀點也應該是不同的,所以采用形式上的處分意思不要說而定性偷換二維碼的行為為詐騙是不嚴謹的。
還有不少的學者認為偷換二維碼的行為是屬于三角詐騙。傳統類型的三角詐騙的受騙人與處分人必須是同一人,但受騙人與受害人不要求是同一人,例如:甲去乙家,乙不在家,甲對乙的保姆謊稱是乙叫甲來拿衣服干洗,保姆不知情便將衣服給了甲,此案件中行為人甲做出了欺騙受騙人保姆的行為,使對方產生了錯誤的認識而將受害人的財務處分給了行為人。這種行為之所以能夠成立詐騙罪,是因為受騙人具有處分被害人財產的權限,從而使得受騙人的處分與被害人自己的處分具有相同性質,如果把保姆換成沒有處分權限的路人,就不可能與兩者間的詐騙具有相同性質,那不能成立詐騙而是成立盜竊罪的間接正犯。但是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此三角詐騙的案件模型與我們所討論的偷換二維碼案件的性質是不一樣的,顧客沒有直接處分商家財產的權限,在偷換二維碼案件中實際的受損害方是商家,顧客對二維碼產生錯誤認識以為二維碼的收款方為商家而處分了因顧客消費而產生的對商家的一種債權,顧客沒有將此債權直接處分給偷換行為人的意思和權利也就談不上是三角詐騙了。
筆者認為在二維碼盜竊案中盜竊的對象為債權的理由如下:債權債務僅存在于特定人之間,債權人取得其利益只能通過請求債務人給付來完成,二維碼案中是基于顧客在商家店里消費的法律行為而產生的意定之債,首先,來消費的顧客自己擁有支付賬號。其次,顧客通過商家出示的授權后的二維碼進行對價交易。再次,將交易結果告知商家或者商家自行查閱。最后,商家由于對價交易提供服務或者商品等合同約定。債權的轉移需要移轉雙方的合意及對債務人的通知,債務人接到通知后,債權的轉移對債務人發生效力。銀行作為二維碼支付中的媒介,實現了債權債務的轉移,銀行也是作為債務人在商家債權人接到通知后,債權就發生改變。所以說偷換二維碼是采取秘密的手段盜竊了商家合法對銀行占有的債權。
綜上所述,在科技迅猛發展的現代社會,法律也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更新不同的作案手法。關于二維碼案件的刑事認定中,被害人為商家是不可爭議的事實,而關于詐騙罪與盜竊罪爭議的關鍵點是是否被害人有向行為人做出處分自己財產的意思。很明顯是沒有的,所以偷換二維碼是行為人通過秘密的手段盜取被害人的債權,筆者認為應當定性為盜竊罪。
[ 注 釋 ]
①李斌.法學博士.《大數據透視二維碼犯罪》.
②張明楷.《論盜竊財產性利益》.中法法學,2016(6).
③柏浪濤.《論詐騙罪中的處分意志》.東方法學,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