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鑫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法律規避行為,又稱“法律欺詐”,一般指的是在涉外民商事關系中,當事人為了適用有利于自己的法律,而采取故意制造連接點的方式,以達到避開本應適用的法律的行為。
對法律規避行為的效力問題,“早先的學說并不認為國際私法上的法律規避是一種無效的法律行為。例如薩維尼就認為它與國內實體法的規避行為是不同的兩回事;華赫特(Wachter)和魏斯也主張法律規避為合法”。[1]
“目前理論界關于法律規避的效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法律規避無效說、法律規避有效說以及法律規避折中說”。[2]不同國家的規定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例如在英美國家突出的特點就是沒有直接規定法律規避的效力;而瑞士的《瑞士民事關系法》規定了當事人不得締結婚姻來規避瑞士的法律,也就是只規定了規避本國法無效。但也存在著國家規定同時禁止規避本國法和外國法,比如葡萄牙。我國的《民法總則》中沒有與法律規避問題相關的條文,只是對于涉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違背國家基本價值取向的行為予以了否認。
法國法律的規定是禁止規避本國法。而且“法國在1955年頒行了一部《民事身份一般指令》,其中第四百七十五條寫道:即使根據沖突規范的指引的當事人的母國法規定不能結婚,或者當事人不提供本國法的,只要滿足法國法的規定要求,負責辦理婚姻的官員就可以更具當事人的請求為其登記,但是會說明本婚姻可能不會被其國籍國認可”。[3]
美國作為一個聯邦制國家,雖然存在著聯邦法律,但各個州的法律規定都不盡相同。美國全國有50個司法獨立的州,是一個多法域國家,而且美國各州之間的交往十分便利,所以美國公民在州與州之間的遷徙十分平常,當事人住所的不確定性導致連接點的改變十分便利。又加上各州對于在婚姻的締結和解除的立法并不一致,所以必然的就會出現非常嚴重的區際法律規避行為。根據美國的相關判例分析,可以認為婚姻如果在美國舉行典禮,被視為有效。即使居住地法院有管轄權,也不會承認違反公共秩序的外地婚姻的效力。由此可見,美國的法律一般也是禁止法律規避行為的。
對于我國實務中該領域的操作方法顯得很模糊,因為中國并沒有對法律規避問題進行詳細立法,更何況是在婚姻領域內。這就使得涉外關系當事人經常鉆法律的漏洞,特別是跨國婚姻民事關系中,雙方的國籍不同,定然會產生法律沖突。在跨國婚姻中產生沖突時,如何尋找對當事人雙方都公平的準據法,以及如何禁止當事人的法律規避行為,都是我國急需解決的問題。
由于我國沒有一部專門的國際私法典,對于法律沖突的問題并不能做出詳盡的規定,所以在我國在處理法律規避行為時,都是利用公共秩序保留或者強制性規則適用等原則性條款。
鑒于涉外婚姻中的法律規避行為嚴重侵害了我國法律的權威性,僅僅依靠公共秩序保留來制約法律規避行為是遠遠不夠的。我國應該建立健全的法律規避制度,重視法律規避問題,才能從源頭上消滅法律規避行為。一些學者主張法律規避制度的建立并無意義,因為依靠公共秩序保留和強制性規則適用等原則就足夠了。但是這些原則性的條款在適用時主觀隨意性較大,還是應當根據我國的實際國情,建立一套完備法律規避制度。
李雙元教授認為:“沖突法所要處理的問題,表面上是不同法域的法律之間產生的沖突,但是隱藏在這種法律沖突的背后是不同國家的利益沖突。所以在司法實踐中,法院認定總是傾向于適用自己的法律,或者適用對自己有利的法律”。[4]因此,我國不可以默許和縱容當事人規避我國法律的行為,并可以直接通過立法來明確我國的立場:在涉外婚姻領域內,禁止適用外國法律。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國交往逐漸加深,法律規避行為也逐漸開始出現在涉外婚姻領域內。由于我國對此的立法并不明確,法律規避問題一直得不到真正的解決。希望我國能在借鑒其他國家的積極立法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特點,制定相關的法律條款,相信日后涉外婚姻法律規避行為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