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真
中共陽谷縣委黨校,山東 陽谷 252300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的哲學基礎,是無產階級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自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紀中葉創立這一科學理論體系之日起,一個半多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指導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中,不斷獲得豐富和發展。毛澤東同志曾說:“馬克思主義有幾門學問: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階級斗爭學說,但基礎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東西沒有學通,我們就沒有共同的語言,沒有共同的方法,扯了許多皮,還扯不清楚。有了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就省得許多事,也少犯許多錯誤。”[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既能體現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又與現代社會實踐和科學發展時刻保持密切的聯系。并且,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自己的內容,改變自己的理論形式,是一個充滿活力、具有與時俱進品質的科學理論體系。中國文化中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優秀文化存在內在聯系;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又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新時代獲得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并為之不斷創新開辟了新的途徑和廣闊前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之所以解決了一系列難題,攻克了一系列難關,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關鍵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黨中央的堅強領導,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無處不閃爍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光輝,無處不透露出靈活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能力,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分析。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存在,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戰,都是新時代下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關鍵在于從實踐中獲得真知。實事求是強調認識和掌握客觀事物固有的規律,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依托實踐情況,系統分析和把握中國國情、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在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過程中,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求客觀實際之真,務執政為民之實”[2]從客觀事物本身具有的規律出發,客觀分析我國國情實際、黨情實際和世界發展變化的世情實際,客觀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尋找出來一條能夠解決當前中國難題的正確道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第一觀點的中國化表述和創新。
歷來,對政治家、理論家、戰略家的認識能力、研判能力和戰略遠見的最大考驗就是能否對時代以及時代主題、特征、性質等有一個準確的認識與判斷。馬克思、恩格斯在總結歷史上諸多社會實踐和事件的基礎上,總結出來一條科學的方法論。我們黨的領袖毛澤東、鄧小平等就是在對所處時代客觀地、深刻地認識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從而實現理論上的重大飛躍。
習近平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總書記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提出來進入新時代具有三個“意味著”:“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科學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想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些表述是對社會現狀的深刻把握,是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帶領廣大人民進一步真抓實干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主義哲學,同時也是辯證法的哲學。物質世界充滿著矛盾,是處于相互聯系、彼此作用、不斷運動和永恒發展之中的。事物包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其中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這個原理要求我們解決問題要善于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已經能夠熟練運用矛盾的原理和分析方法。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黨對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的一次歷史性的、深刻的、科學的揭示,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又一次大膽提出的一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的闡述。
在變與不變中,靈活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這更能體現我們黨能夠靈活運用辯證法思想,堅持事物的客觀性,一切從實際出發,能夠正確、深刻地認清當前我國具體國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為此,就必須“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對我國主要社會矛盾兩個方面內涵的深刻把握,以及充分運用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解決社會矛盾問題。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社會歷史領域總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它將辯證唯物主義運用到社會歷史領域。馬克思、恩格斯分析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主體是廣大的勞動群眾,從而提出了正確認識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論斷。唯物史觀是中國共產黨關于社會發展問題的理論基石,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與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思想武器。
歷史唯物主義同歷史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是根本對立的,它堅持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主體的觀點,推出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分認可唯物史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他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要相信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他提出:“群眾的實踐是最豐富最生動的實踐,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要解決矛盾和問題,就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拜群眾為師,深入調查研究。”[3]他多次指出”群眾利益無小事”,各級領導干部要增強宗旨意識,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作為檢驗發展成就的根本標準,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人既是發展的主體,也是發展的目的這一最高價值旨歸。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4]并強調要“更加自覺地維護人民利益,堅決反對一切損害人民利益、脫離群眾的行為。”這些無不體現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原理,遵循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的群眾路線。就像毛澤東同志所說:“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鮮明回答了“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這一發展中的根本問題、原則問題,深刻闡釋了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把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作為檢驗發展成就的根本標準,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人既是發展的主體,也是發展的目的這一最高價值旨歸。[5]
總之,在新時代實踐過程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豐富和發展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當今中國的建設具有統領全局的意義。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探索這一思想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對于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識和智慧力量,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深遠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