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茂
云南警官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五石散,其藥方最早記載于漢代,相傳為漢代名醫張仲景發明,主要配方是用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鐘乳、石硫磺五味石藥而制成的中藥散劑,所以稱之為五石散。五石散藥性燥熱,對傷寒病人有一定的用處,因此,五石散最早是用于治療傷寒疾病的。因患者服用五石散后需要吃冷食、穿薄衣、沖冷水澡,來散發體內的燥熱,故五石散又稱之為寒食散。五石散在魏晉時期的存在,類似于當今社會的毒品,《世說新語》中也說到“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誠然,五石散與當今社會毒品在形態、用途以及影響力上確實有很多相似性。五石散服用后也會上癮,麻痹人的精神,五石散換來的只是一時的快樂和享受,多數的服散者都沒能躲過服散致死的命運。
1、補益身體。當時魏晉的貴族人士,沉迷于享樂主義的生活中,同時受秦漢時期的道家煉丹養生思想的影響,非常熱衷于尋找各方神藥,一求延年益壽,二來為了提高性能力。正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又有貪餌五石,以求房中之樂。①”五石散流行之根源在于滿足了上層階級驕奢淫逸的生活作風。
2、名人效應。魏晉名士言談舉止體現出一種飄逸而高貴的氣質。因此,名士們的各種行為和習慣,都會被人們所仿效,進而引領社會風尚。名人們都吃五石散,于是大家都跟著一起吃,以致五石散在整個朝代就這么流行開來。當時服用五石散被名士們視為一種時髦,成為名士派頭,成為各階層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和追崇的典范。
1、生理方面。因長期服用五石散致中毒死亡者眾多,當時很多醫學家就研究出其危害性,一是會誘發外科方面的病癥,如癰疽;二是會損害人的神經中樞,從而導致精神錯亂。
2、社會方面。魏晉時期,時局動蕩,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在服用五石散,一方面導致了社會不公現象的大幅飆升,兩晉比東漢更加迅速的腐朽。其次,社會幾乎沒有了政治和思想權威,人們只追求所謂自己內心的自由和真實,導致了魏晉人心渙散,國家分裂。
毒品預防教育工作對于預防和減少吸毒,遏制毒品蔓延趨勢,增強禁毒意識,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五石散濫用的歷史,對于我們當前的毒品預防教育工作也是有一些啟示的。
現在,很多人對合成類毒品有著錯誤的認識,認為其成癮性低,偶爾吸食一次,不會上癮。更有甚者,對合成類毒品一無所知,在別人的誘導下稀里糊涂的就吸食了某些合成類毒品,最終走上人生不歸路。還有不少名人借著激發創作靈感的幌子吸食合成類毒品,殊不知,當今整個社會環境已改變,不管吸食什么類型毒品也不如魏晉文士創作需求那么有風格、有才情了。合成類毒品讓人誤以為其是娛樂助興之用,而忽視了其是一種毒品的本質,這也是合成類毒品迅速蔓延的重要原因。通過五石散濫用的歷史我們也能看出,因為忽視其毒害性,疏于預防,最終導致大規模使用。合成類毒品從色、香、味、型方面粉飾包裝后,很容易被人們接受并使用。特別是會被誤認為是一種減壓、提神、減肥等功能性的休閑品。因此,很難讓那些在快樂中消費、追逐超然享受和美好身材的人們意識到合成類毒品本身的危害性和非法性。所以,我們要針對合成類毒品的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預防教育,使人們對合成類毒品有更深刻的認識,認識毒品,拒絕毒品。避免像五石散一樣,人們將某類合成毒品當成保健藥來服用還渾然不知。
五石散是從知識分子階層流傳到平民百姓中的,因為知識分子代表了當時社會的先進生產力,人們不自覺地都在模仿他們。如今,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來,青年強則國家強,如若任由毒品泛濫,青少年吸毒之風將蔓延,不但敗壞社會風氣,影響社會治安,而且關系到整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興衰成敗。重視青少年的毒品預防教育,是預防毒品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很快,如果引導不及時的話,容易被不良風氣所感染,沾染上毒品。因此,對青少年的毒品預防教育應全方位綜合考慮,青少年的毒品預防教育工作是我們禁毒工作性價比最高的一項工作,目前,這項工作仍需深入開展,才能收到更大的成效②。
五石散始于漢代,興盛于魏晉時期,并且在魏晉文化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后人多稱其流弊百端,故導致藥方現已失傳,無人再用。今天我們應辯證的看待五石散的作用,發揮其應有的藥用價值。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當前禁毒工作面臨諸多挑戰,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打好禁毒戰爭。
[ 注 釋 ]
①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M].上海:山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②劉建宏.新禁毒全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