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楞
赤峰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縱觀世界各國憲法規定,公民的受教育權在各個國家的憲法規范中不僅得到了確立,而且被認為是公民的一項最重要的基本權利。然而最近幾年來關于公民受教育權所引發的法律糾紛頻繁地出現在公眾的視野當中。在法治化的進程中,有必要將公民的受教育權的救濟途徑納入到法治化的道路,使公民的受教育權能夠真正得到有效保障。
受教育權是指公民為獲取自身的平等生存權和發展機會而依法享有的平等的受教育條件和機會,從而充分發揮其自身才智和個性以及各種能力的基本權利。
根據我國《憲法》第46條中也明確指出“中國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從該條文可以看出,受教育權是公民與生具有的一項基本權利;同時,也確立了國家對公民的受教育權的承擔具有保障義務。
盡管目前有《義務教育法》、《教育法》、《憲法》、《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等公民受教育權的法律法規,但關于公民受教育權的具體內容仍規定較為模糊,甚至是欠缺狀態。
1.申訴制度不夠全面
關于公民教育方面的方法,我國與其他國家相比較,程序性的規定過少,大多數條款以原則性或宣言性加以展現,而沒有具體化,尤其是學生的申訴權方面,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障方面,沒有具體細化規定。這就造成學生的權利一旦受到侵犯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2.教育行政復議的受案范圍不確定
我國《行政復議法》第6條第9款規定“公民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受教育權利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沒有依法履行的,可以申請行政復議。”但是與此同時,我國《教育法》第42條也規定了:“受教育者往往在受教育權被侵犯時,將受教育權以人身權或者財產權為由提起民事訴訟。”兩種規定的沖突導致了公民的受教育權如何進行保障方面,以及采用民事訴訟還是行政復議的方式維護自身的權利方面卻不知所措,甚至當公民的受教育權受到侵犯后,無法及時有效的司法救濟。
實踐中,公民的受教育權受到侵害時,只以民事賠償了事,而不追究侵犯受教育者的行政責任。即便提起民事訴訟,但往往被法院以“不在受理案件范圍”為由駁回,從而導致公民得不到有效的救濟和保障。
首先要加強完善教育權方面的法律體系,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具體法律法規(比如程序性的具體規定),并制定出基本法相配套的子法律法規,比如《教育財政法》、《學校教育法》、《社會教育法》等多部配套的法律法規。
1.完善學校內部處理措施以及行政救濟程序
當學校對學生做出開除學籍或退學等足以影響其受教育權方面的處分時,必須明確告知學生本人,并以公開書面形式提供處分理由,比如依據的是何種法律法規,以及何種校規校紀等。雖然《教育法》中規定了受處分學生享有申訴權,但缺乏可操作性具體規定。因此,對于學生申訴的程序性規范明確規定具體土建和具體程序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設立相關仲裁委員會,涉及到學籍或開除處分時,舉行必要的聽證制度;被受到處分的學生不服處理決定可提起行政訴訟等規定。
2.完善司法救濟途徑
(1)把學校處分行為納入到行政受案范圍。筆者認為,有必要將復議作為提起行政訴訟的前置程序,當學生受到開除或退學處分時,向有關機構(由專家或學者組成的)復議,對復議結果不服時,再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2)確立憲法性救濟措施。為了充分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我國有必要建立憲法訴訟制度。當公民因受教育權侵犯為由,提起相關訴訟(民事、刑事、行政)之后,仍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時,可尋求憲法性權利救濟途徑,即可提起憲法性訴訟。拖司法判決認定為違憲行為,國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或者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權。
[ 參 考 文 獻 ]
[1]張千帆.憲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龔向和.受教育權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3]胡蓉,招權成.試論受教育權的法律救濟[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5).
[4]羅貴明,蘇力.教育權的憲法保障[J].法制與社會,2008(28).
[5]王磊.憲法的司法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6]王振國.試論當代我國公民的受教育權[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7]趙利.論公民受教育權及其法律保障[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4).
[8]焦洪昌,姚國建.憲法學案例教程[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
[9]王從烈.我國憲法訴訟的主要困惑[J].河北法學,2005(1).
[10]鄭賢君.公民受教育權的法律保護[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11]莫紀宏.國際人權公約與中國[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