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榕靖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北京 100083
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頒布實施,首次引入了懲罰性賠償這一概念[1]。自《消法》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以來,學術界與審判實務中產生了諸多爭議與問題,其中的爭論焦點之一為“知假買假”行為能否或應否受到《消法》的保護。本文將重點從此入手,探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懲罰制度的適用范圍。
知假買假并非法律術語,而是一種社會現象,法律上并未對此類現象做出明確的定義,這直接導致在理論與實務之中難以找到具體依據來明確界定某個行為是否為“知假買假”。從實務總結來看,“知假買假”根據行為人的目的可以分為以消費為目的的知假買假和以牟利為目的的知假買假。以消費為目的的知假買假,行為人為了買到便宜的商品而選擇假貨,比如選擇買盜版書籍,這類行為人一般不會主張索賠;以牟利為目的的知假買假,行為人從線下和線上篩選目標商品和企業,調查挖掘其存在的違法問題,如產品質量不合格、虛假宣傳、商標侵權、不正當競爭等,再以此直接要挾經營者,或通過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舉報并通過纏訪纏訴等方式施壓于經營者,使其妥協向行為人支付金錢,以及通過訴訟方式求取多倍賠償。[2]此類行為人被公眾稱為職業打假人,實務中稱其為職業索賠人,目前這個群體不能稱之為職業,其整體素質偏低,無理訴求占絕大多數,他們知假買假,違背誠實信用法律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市場經營秩序,浪費行政司法資源。
否定觀點認為知假買假行為人不應認定為消費者,且知假買假行為不能適用《消法》中的懲罰性賠償。主要理由有:1、從動機來看,《消法》第二條對于消費者的定義是,“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但知假買假者購買商品并非出于生活需要的目的,而是為了獲賠謀利,因此并不屬于《消法》中的消費者[2]。2、從法律適用角度看,懲罰性賠償適用于經營者對于消費者具有欺詐行為,或者有重大損害的情況。但是知假買假者一般都已經進行了調查,明顯了解商品或服務的真實狀況,經營者的行為并不會導致其陷入錯誤或加深其錯誤,經營者的行為不構成欺詐,不能適用懲罰性賠償。3、從立法目的來看,基于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消費者明顯處于弱者的地位,《消法》通過強化對消費者的保護,來實現制約經營者的目的,使消費者因消費行為所造成的損失得到補償。但知假買假行為并不存在經營者與消費者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因此保護知假買假與《消法》的立法目的不符,應不予保護[3]。4、就現實影響來看,知假買假行為極易產生行為人以訴訟索賠相威脅,逼迫經營者與其協商賠付,從中牟利的現象泛濫,導致知假買假不再是一種協助監管的手段,而是社會投機分子牟利的手段,擾亂市場正常經營、監管秩序,浪費司法資源。5、支持知假買假行為不利于營造誠實信用的市場氛圍,易造成不良的社會職業導向和價值趨向,不利于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肯定說的基本觀點是,知假買假者應與普通消費者受到相同的保護。其依據是:1、區分行為人的內在動機是滿足生活消費需要,還是以此牟利,不能單純考慮購買的數量或者購買次數,法律上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司法實踐中也很難進行判斷,并且其更多的是道德層面的考量,而不屬于法律問題,在司法實務中沒有進行刻意區分的必要。2、對于消費欺詐的認定,有的觀點認為對《消法》中“欺詐”的認定不能完全套用民法中“欺詐”的認定標準,在《消法》中,鑒于經營者欺詐行為影響對象的廣泛性和不確定性,只要經營者實施了欺詐行為,就可以認定為欺詐,不用考慮消費者是否因其欺詐行為而陷入錯誤或加深錯誤[4]。3、從立法目的看,《消法》立法目的是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消費者是弱勢群體,缺乏專業知識,且信息不對等,維權成本高,大多數消費者遭遇過經營者欺詐,但是選擇維權的少之又少,知假買假者實際上看可視為“消費者代表”,雖然其主觀上存在謀取私利的動機,但從社會效果來看,其行為客觀上的確能夠造成不良經營者的恐慌,可以有效抑制制假售假,從而維護經濟秩序。[5]5、從市場監管現狀來看,我國對假冒偽劣產品監管并不到位,只依靠監管部門的力量進行打假活動,難以維護市場的公平交易,會花費大量的行政成本,支持知假買假,將其作為市場監管的輔助工具,有利于解決行政機關保護消費者權益不力的問題。
折中說認為,知假買假行為一部分適用《消法》,另一部分則不適用。其認為,判斷個體社會成員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行為是生產消費還是生活消費,應確定一個判斷標準,即以一般的、理智的個人為生活消費而做出的購買行為為標準[2]。同時,考慮購買商品或接受的服務是否屬于生活消費品。滿足以上兩個要求的,應確定為消費行為。
筆者認為,對知假買假行為是否應適用懲罰性賠償應當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法律法規的健全,消費者積極維權的現象越來越多,因此法律在規范企業誠信生產銷售的同時也應當引導消費者正確合理地維權,通過一味支持知假買假行為只能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減少制假售假,卻不利于長期有效地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市場健康發展。因此,在知假買假是否適用懲罰性賠償的問題上,筆者認為不應當對知假買假的行為予以保護,應當綜合對知假買假的行為進行界定,結合具體標準和證據進行判斷,比如,購買數量、購買次數、消費前行為、先前案件、消費行為人的職業等,同時在立法上可以將專業打假團隊、惡意競爭者等嚴重違反誠信原則的主體進行明確區分。
但對知假買假行為不予保護原則也應當有例外情況。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人民法院不支持經營者以消費者明知食品、藥品存在質量問題為由進行的抗辯。從法理角度,根據《消法》第23條的規定,此類商品只要存在瑕疵,就違反了法律規定,經營者應當對此承擔瑕疵擔保責任,對其進行懲罰性賠償完全符合法律規定。從社會公共利益角度看,食品、藥品是直接關系人體健康的特殊的產品,關系到國計民生,而且在群眾高度關注食藥安全問題的背景下,必須對此進行嚴厲的監管與打擊。其次,雖然存在知假買假行為,但產品對行為人確實造成了損害的,應當依據相關規定要求商家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對其有限制地適用懲罰性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