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彥彥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人性又稱之為人的本性,是人之為人的基本品性。人性有廣義和狹義兩方面:廣義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屬性,其中包括人與其他動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屬性。狹義上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那部分屬性,是人和動物相區(qū)別的屬性。人性是由動物性和社會性組成,二者缺一不可,人性的本質(zhì)的表現(xiàn)形式既有善也有惡,且其善惡的色彩變化是不確定的,人類爭吵不休和人性有密切關(guān)系。
盜竊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和人性中的動物性有關(guān)。具體來說是源自于動物性中的原欲和原惡。其一,原欲。原欲包括食欲、性欲和知欲,它是人類及其他動物欲望產(chǎn)生的根源。人的生存欲望具有追求快樂、經(jīng)不起誘惑和欲壑難填的特點,因此這些盜竊行為產(chǎn)生的根源都和人的原欲有關(guān)。其二,原惡。原惡和自私有關(guān),每種自私都可以歸結(jié)為惡的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包括任性、懶惰和妒忌。二是和人性中的社會性有關(guān)。盜竊犯罪的行為人可能在后天的學習中,缺乏認真,因此,沒有表現(xiàn)更多的社會性。三是和盜竊犯罪行為人身邊充滿誘惑有關(guān)。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的進步,使社會的財富大量增加。
社會性是動物作為集體活動的個體或者社會一員而在活動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有利于集體和社會發(fā)展的特性[1]。人類作為群居動物,其個體的行為總要受制于所在社會群體所形成的習俗,法律,秩序等規(guī)則制約,人類能夠通過后天的學習,表現(xiàn)出對這些習俗,法律等規(guī)則的服從。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采取措施,促使行為人產(chǎn)生了不合理的生存欲望之后,能夠強制自己遵守義務性規(guī)范,從而使自己的行為帶有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特性而不帶有惡的特點。
1.通過提高盜竊犯罪行為人的文化素養(yǎng),促使行為人自愿將生存欲望限定在合理的范圍之內(nèi)
我國應加大對法律的宣傳,做到全民知法,守法,用法。讓民眾知道盜竊犯罪的危害,提高盜竊犯罪行為人的文化素養(yǎng),促使行為人自愿追求真、善、美,對自己的行為提出嚴格的要求,養(yǎng)成良好的自律習慣和精神;可促使盜竊犯罪行為人自愿將自己的生存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遠離盜竊犯罪的界限。由此可見,只有通過教育的方法提高行為人的文化素養(yǎng),才能促使行為人自愿將生存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
2.盡可能的減少社會上對盜竊犯罪行為人的不合理的生存欲望進行誘惑的因素
如果在環(huán)境中存在較多的誘惑因素,人的不合理的生存欲望帶有追求快樂的特點決定了人可能被誘惑,從而出現(xiàn)違反義務性的情況[2]。因此,針對盜竊犯罪,應該消除盜竊犯罪行為人環(huán)境中的誘惑因素,減少對他們的誘惑性。
3.對行為人的不合理的生存欲望進行適當?shù)耐?/p>
人類作為群居動物,其個體的行為總要受制于社會群體中所形成的習俗,民約,刑法等規(guī)則的制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威懾,將盜竊犯罪行為人的不合理的生存欲望控制在合理范圍內(nèi)。一是習俗、民事法律、行政法律法規(guī)等非刑法規(guī)范的威懾。同時也應該加強習俗,民事法律等非刑事法律的威懾,使盜竊行為人將自己的不合理的生存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二是刑法威懾。通過制定相關(guān)法律去保障廣大民眾參與打擊盜竊行為,可以對盜竊行為人形成一種全民威懾,讓其知道盜竊就是在與全民為敵,促使其將自己的不合理的生存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
動物性中的原善是人類其他善行的根源之一,人類在不同的生活領(lǐng)域中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善行,有些善行就是原善在該領(lǐng)域中的綜合表現(xiàn)形式。“愛”使行為人會對異性在某些利益方面給予讓步,“憐憫”使行為人能夠換位思考,從而在利益分配上給予妥協(xié)。人類作為一種高級別的群居動物,具有趨利避害的本能,我們不可以改變這種本能,只能利用這種本能,因勢利導。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有效的誘導,促使行為人向善,避免盜竊行為的發(fā)生。
動物性和社會性構(gòu)成了人性,盜竊行為是行為人原惡和原欲作用下的不合理的生存欲望,面對我國的逐年增長的盜竊案件,只有通過提高行為人的文化素養(yǎng),促使行為人自愿將生存欲望限定在合理范圍之內(nèi);盡可能減少對行為人不合理的生存欲望進行誘惑的因素;以及對行為人的不合理的生存欲望進行適當威懾等方法對盜竊犯罪行為人的人性進行調(diào)節(jié),才能防控盜竊犯罪行為的發(fā)生。維護社會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