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勝
安徽科技學院人文學院,安徽 滁州 233100
當前,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以及由此所衍生的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日漸興起。作為現今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網絡購物正以方便、快捷、經營成本低、庫存壓力小等優勢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新的發展模式。根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網購市場的交易規模達到了3.8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6.2%,仍然保持穩定的增長水平;2016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0.2萬億元,同比增長23.69%。[1]而網絡購物,是指通過互聯網檢索商品信息,并通過電子訂購單發出購物請求,之后支付、發貨等一系列環節完成交易的網上購物形式。網絡購物的優勢不言而喻,但是在看似經濟繁榮增長的背后卻變相地產生出一系列的問題,最為嚴重的便是網絡“刷單”。
簡而言之,網絡“刷單”是賣家通過付款請人假扮顧客,用以假亂真的購物方式提高網店的排名和銷量獲取銷量及好評吸引顧客。例如,以某寶“刷單”步驟來說,首先,是賣家通過通訊平臺聯系“刷單人”進入該賣家店鋪內選購商品拍下并付款,該電商再以高于本商品的價格中的部分或者一些單獨的小禮品作為“刷單費”支付給“刷單人”。其次,為避免出現“虛假交易”被查的問題,該賣家仍會聯系快遞發出與實際商品不符的其它小商品。最后,在“確認收貨”后,“刷單人”對于該賣家提供的商品給予五星好評和高度的評價,以此提高賣家的商品銷量和信譽度。
網絡“刷單”的原因有很多,其根本原因在于網絡購物是線上的虛擬交易,真正的買家難以全面地了解該商品,只能通過電商的一面之詞。這時,參照己經購買過的該商品的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電商為了在市場競爭中拔得頭籌,自然而然地會想方設法希望得到高度的評價,在競爭中獲得優勢,網絡“刷單”便由此應運而生。
網絡“刷單”通過間接手段夸張地評價商品涉嫌虛假宣傳,違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平誠信的交易原則,破壞了網購平臺正常的競爭秩序,違反了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第九條的規定:“將經營者在商業活動中利用廣告或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性能、服務等提供虛假信息,導致消費者誤解的行為界定為虛假宣傳行為。”
賣家利用“刷單人”提高自己店鋪的商品評價制造出高銷量、好評論、高信用度的假象。目的就是為了誤導消費者的認知,引導消費者的購物選擇,導致讓消費者花費更多的金錢買到質量一段或者質量低劣的商品。根據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明確規定消費者有權獲得真實、全面的信息權利。由此可見,這種行為己經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電商平臺的廣告視為要約,消費者在網購平臺基于購買的意愿與經營者達成合意、簽訂買賣合同,則視為對要約的承諾。兩者構成了買賣合同法律關系。但是當電商利用刷單制造出一系列假象會誤導消費者自身的判斷,很可能會導致消費者所訂立的合同意愿無法實現,此時,合同的性質就會發生改變。根據《合同法》的司法解釋:“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視為合同欺詐。
目前,我國對于網購刷單的法律規制存在著不足之處主要是法律過于分散且歸責主體不全面、法律條文操作性不強、處罰力度不夠。通過加強對《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的完善以此來指導實踐。例如:將刷單行為明確納入法條,進行全面的規制,以引起重視和彰顯出整飭網購刷單的決心。通過完善電子商務的稅收制度,不斷修改和完善現行法律,明確電商的交稅的義務。追究責任主體和明確執法主體以及制定和完善具體的民事賠償金額,等等。
以某寶為代表的第三方交易平臺應當嚴格審核賣家開設店鋪的申請,通過形式審核賣家的經營材料是否齊備,完善實質審核商品的質量、價格等與其宣傳是否相符合。嚴格設立準入機制,對于未有經營許可的商家禁止準入;建立信用評估機制,根據社會信用機制對于己經開設店鋪后,列入失信人名單的實行重點監控并責令其提供必要的擔保。對于己經調查從事違法“刷單”行為的店鋪實行依法取締。
線上交易有其弊端也有其優勢,通過對“刷單”現象的分析。不難看出,“刷單人”與電商之間的“灰色交易”必須也只能在線上進行。這就給我們避免此現象提供了一個契機,網絡溝通的方式和支付方式目前以QQ、微信、支付寶為主。如果企業間聯合通過大數據分析和網絡監控就不難避免“刷單”現象的存在。
網絡購物的交易離不開物流,即使是“刷單”也必須經過快遞公司運輸物品。快遞公司應當建立符合物流管理要求的快遞物品信息核對,對于快遞物品信息與實際商品不符的應當要求其說明理由,不符合相關物流管理規定的,可以拒絕運輸。
在網絡購物日益繁榮的今天,在本就虛擬的網絡購物中卻充斥著“刷”出來的銷量和信譽,這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的產生不僅給給消費者帶來了消費困擾,也給經營者的正當競爭行為帶來不利影響。長期以往,將會對網絡購物產生信任危機并沖擊交易市場。所以,這些行為應當引起關注和規制。首先,經營者自身應自覺進行正當競爭并相互監督。其次,網絡購物平臺和快遞公司以及政府部門應保持常態性的監督與執法行為。最后,消費者也應當增強防范意識,對網絡“刷單”行為進行積極的舉報。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保證網絡購物環境健康、有序的發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