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豪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跨境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源于人們對生活質量、生活品質的追求,源于對國外商品的認可和喜愛,代購、海購的盛行促使了跨境電子商務規模的擴大,目前的互聯網購物平臺大部分都具有跨境購物的服務,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除了打破國家間的貿易壁壘,為企業進入國際市場開辟道路,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國際品牌和產品的需求,同時,由于法律的不完善,監管的缺失,以及企業對利潤的追求,導致很多海購商品存在著不同程度質量和售后問題。市場上琳瑯滿目的海購、海淘商品都沒有正規的稅務發票,瑕疵產品過多。消費者購買產品周期長,收到產品后即便發現瑕疵,由于退換流程的繁瑣,及舉證的困難,大多選擇自己承擔損失。一些消費者為了維權又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也不一定能夠得到滿意的答復。保稅區產品的盛行也為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保稅區產品質量的優劣、真假,又由誰來監管也成為了主要問題。除了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自身問題外,法律法規不健全,政府監管缺失,消費者不懂法律等問題逐漸顯現,如何通過法律手段有效的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將是跨境電商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跨境電子商務交易市場不斷繁榮壯大的同時,一方面,大大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繁榮,加強了國際間的交流,另一方面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缺乏相應的法律意識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為消費者維權埋下了潛在的風險。消費者的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當其權益受到侵害所帶來的一系列后果,將不利于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以及影響交易安全,影響國家經濟發展。
在跨境電子商務交易中,消費者通過網站鏈接、圖片、視頻的展示來了解其購買產品的形狀、外觀和一些性能,如果商家在宣傳時故意虛構、夸大商品的性能和質量,消費者光憑外觀是很難發現的。加之,其運輸均是通過長途運輸,其間進行跨國交易和中轉,難免會有損壞。一旦發生質量糾紛,售后服務不完善,來回郵寄費用昂貴,責任主體認定又存在困難,這就無形增加了交易風險。
在跨境電子商務交易中,商品的交易一般要經過商家、物流、海關、物流、消費者。在眾多繁瑣的環節過程中一旦發生侵權和損害,責任主體的認定就顯得尤為重要。由于消費者不能與商家面對面交流而處于劣勢地位,這就加大了索取賠償金的難度。各個環節間相互推脫,舉證困難,增加了維權的成本和時間,也影響了對所需購買商品的使用。雖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4條規定7天無理由退貨,但是有些平臺,如跨境通將消費者與入駐商家的交易行為視作境外購物行為,并不支持上述規定。在這樣的情況下,消費者真正實現求償權的難度相對比較大。
在跨境電子商務交易中,其購買的商品和服務是在虛擬空間下完成的,商家往往利用夸大的虛假廣告迷惑消費者,使消費者對產品的認識產生誤差。消費者在這種情況下就進行消費行為,往往不能對商品進行全面準確的了解。
跨境電子商務屬于新型產業,其相關的配套法律法規并不完善,目前依托的法律主要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合同法》、《民法總則》等等。這些基本的相關法律并不能有效的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不能對跨境電商的行為起到約束和監管作用。這就提示我們應當加快立法步伐,盡快完善,有效保障跨境電子商務交易的穩步發展。
政府職能部門的有效監管,可以對跨境電商進行約束和震懾。在相關部門嚴格控制下,從保稅區等源頭處減少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可能性,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只有嚴格監管跨境電子商務的認證系統,跨境電商才有可能走得更穩健,更長遠,更持續。跨境電子商務交易才能更健康,更有利于經濟發展。
為保障跨境電子商務的健康有序發展,適時的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對跨境電商的經營狀態、產品質量、服務品質進行一定的社會宣傳,對不良信譽,不良服務等信息進行披露,可以使跨境電商交易更加安全,包括進口商和第三方信用平臺,從而減少消費者對進口商的信用懷疑度,推動跨境電子商務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