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亞儒
江蘇省揚州市公安局邗江分局槐泗派出所,江蘇 揚州 225100
檢驗檢疫、海關、邊檢作為守衛我國國門的三家聯檢機構,都有各自相應的法律法規來支撐。比如《海關法》、《出境入境管理法》、《進出口商品檢驗法》、《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以及一系列配套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如《進出口關稅條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出境入境邊防檢查條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實施條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進出口貨物原產地條例》。統觀以上法律法規,不難發現,除《出境入境管理法》、《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出境入境邊防檢查條例》使用了“出境入境”、“入境出境”四字詞組,其他法律法規名稱均使用了“進出口”、“進出境”、“動植物”等格式一致的詞組。
那么是否應該將《出境入境管理法》等中的“出境入境”也改為“出入境”呢?筆者的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2011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標明我國實現了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歷史轉變。但是“有法可依”的法還不盡完善,構成該法律體系的基本元素——法律語言,在統一性上表現得還不夠嚴謹。其中,法律名稱作為一法之首,語言表述則須要首先統一起來。對比上文所列舉法律法規,涉及“出境入境”的三部制訂時間相對較早,《出境入境邊防檢查條例》更是在1995年就已頒布施行,尚在我國立法技術非常滯后的時期。目前該條例已處于修訂完善過程中,希望能通過修訂也補正一些立法語言上的缺陷,與我國其他法律法規之間達成語言形式上的一致。就《出境入境管理法》而言,經筆者統計,文本中已使用“出入境”47處,其中用在“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33處、“出入境管理機構”14處,而現實中這些機關和機構也早已用“出入境”字眼命名和掛牌。故可以說,將“出境入境”縮減為“出入境”具有事實上的依據。另文本中提到“入境出境”5處,均使用在外國人相關法條中,筆者認為可以縮減為“入出境”。
法律名稱是對一法之文本內容的簡要概括,應當準確、全面,并且盡可能地簡短。按照劉愫貞的總結,立法語言應當具有五個特征,即確切性、簡約性、特指性、模糊性、規范性。簡約性是指用最簡練的語言去表達,以防止條文的冗長、繁瑣、累贅和不必要的重復,從而使法律結構更加嚴謹。從語義上看,“出”與“入”是一對相反的概念,連起來本就是一個詞,指出去與進來,近似詞為“往來、來往”,均勿需分開。國務院制定的《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管理辦法》中就使用了“往來”一詞。中文語言習慣上,也常在正式的場合或文書中通過詞語連用來縮減語句,以增強用語的明確度和莊嚴感。“出境入境”簡化為“出入境”,將相近或相關的詞語連用,“縮短詞語的長度,是法律語體達到簡約的一種修辭方法。”在語言文字的使用中,這體現了古往今來不約而同的經濟的觀念。
綜上,筆者認為在下一步法律法規修改完善時,應將名稱中“出境入境”、“入境出境”分別替換為“出入境”和“入出境”。
管中窺豹,以上只是一個很小的細節。要真正把好語言關,提高我國的立法水平,還應從立法程序上著手。立法主體要在提高立法語言文字的質量上采取措施,如增加法律語言把關環節,立法過程中聘請法律語言學家,對草案中的語言文字進行推敲、研究,提出修改建議等等。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逐漸形成自己的語言文字大國地位,中國立法在語言文字技術方面,也應當有與這種大國地位相匹配的水準。語言文字是立法技術的重要內容,文約而法明,文繁而法晦。不如從法律名稱的標準化做起,斟酌立法語言,提高立法技術,最終必將有利于守法和執法,有利于我國法治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