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魯豐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濰坊 262100)
雞傳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IC)是由副雞禽桿菌引起的雞的一種嚴重的上呼吸道系統疾病。最近幾年發病比例明顯增加,經濟損失主要來自淘汰發育不良雞只和嚴重的產蛋下降。
副雞禽桿菌,舊稱副雞嗜血桿菌,是巴氏桿菌科禽桿菌屬的一種短小革蘭氏陰性菌。該菌對培養條件要求苛刻,需在培養基中加入輔酶,有些菌株還需要加入雞血清。
對副雞禽桿菌毒力因子的研究是近幾年研究的熱點。其中,血凝素被認為是決定副雞禽桿菌免疫原性和致病性的關鍵抗原,而外膜蛋白HMTp210又是副雞禽桿菌的主要血凝素抗原,在黏附宿主細胞和形成生物膜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另外,菌體表面的莢膜與病毒毒力有關,使用莢膜多糖和血凝素兩種抗原制成的疫苗要比單獨使用任何一種的效果要好很多。散在質粒也含有能夠編碼與毒力相關的基因,是副雞禽桿菌所有血清型菌株共有的主要毒力因子。
IC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寒冷的冬春季發病較多。最近幾年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夏季雞群發病病例明顯增多,大多是由通風不當造成的冷應激引起。臨床數據證明,各個品種、各個日齡蛋雞對副雞禽桿菌都易感,其中雛雞較少發病,而10周齡以后的育成雞和產蛋雞群發病最多,表現得癥狀也最嚴重和典型。一般來說,IC感染表現為高發病率、低死亡率,采食量下降30%~50%,產蛋率下降10%~50%。但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蛋雞場曾暴發過IC,在并未檢測到其他病原的情況下,病死率達到48%,產蛋率在3周內從75%下降到15.7%。因此,IC存在的潛在威脅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嚴重得多。
IC典型的臨床癥狀表現為流鼻涕、打噴嚏、面部腫脹和食欲下降。蛋雞感染后導致產蛋下降,青年雞感染導致病雞生長發育受阻,淘汰率增加。病理變化主要表現在上呼吸道和生殖系統:鼻腔和鼻竇黏膜出現急性卡他性炎癥病變,鼻竇內有黏液性滲出物或黃色干酪物;產蛋母雞卵泡充血水腫,卵巢萎縮,輸卵管內有干酪樣黃色分泌物,部分會發生卵黃性腹膜炎。
目前報道的副雞禽桿菌血清學分型方法包括Page分型、HI分型、瓊脂擴散方法分型。其中Page分型最常用,是通過全細菌平板凝集試驗將副雞禽桿菌被分為A、B、C三種血清型。進一步根據Kume方案,可以將副雞禽桿菌分為A-1,A-2,A-3,A-4,B-1,C-1,C-2,C-3和C-4九個血清型,但由于技術限制,該分型方法應用較少。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以血清A型副雞禽桿菌流行為主,C型次之。而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南非已有血清B型發病的報道。特別是在國內,B型菌株已經成為國內最流行毒株。1987年馮文達先生分離到國內第一株雞傳染性鼻炎的致病菌,經鑒定為A型副雞禽桿菌;1995年林毅報道在一發病雞場分離到A、C型副雞禽桿菌。2003年和2005年,國內陸續有B型副雞禽桿菌感染的報道;2012年,北京、安徽和山東等地較大規模暴發雞傳染性鼻炎,其病原經細菌分離鑒定為B型副雞禽桿菌。近幾年來,從國內分離到的副雞嗜血桿菌多數為血清B型。趙國生等通過對2015年以來我國部分地區雞傳染性鼻炎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B型分離株占81.8%,A型占13%,C型占5.2%。
IC的常規診斷方法包括病毒分離、血凝抑制試驗和PCR方法。其中,病毒分離主要通過眶下竇、氣管和氣囊的棉拭子分離;但對分離時間有一定要求,一般要求是在感染的加重期,也就是從潛伏期開始的1~7d內;對發病時間的要求限制了病毒分離的廣泛使用。血凝抑制試驗方法,是普遍使用的血清學方法,通過檢測抗體滴度的變化來判斷是否有野毒感染;此方法一般用來進行IC的流行病學調查。PCR方法因其準確、快速,是IC檢測的最常用方法,而且可以通過基于HMTp210基因的多重PCR方法來區分A/B/C血清型。
IC的發生與養殖環境密切相關,在養殖棚舍簡陋、寄生蟲感染、營養缺乏、其他疾病的繼發情況下都會導致雞群感染副雞禽桿菌而發病。因此加強雞群管理工作,包括避免冷應激、減少雞舍粉塵、保持雞舍濕度適宜、定期對雞舍內外進行消毒、保證飼料營養均衡、制定并實施全面而合理的免疫程序,是雞群防控IC的關鍵。
疫苗防疫是防控IC的有效手段。目前用于預防IC的疫苗均為全細菌滅活苗。包括鋁膠滅活苗和油佐劑滅活苗,其中鋁膠苗產生抗體快,但保護周期短;而油苗產生抗體稍慢,但保護周期長,更適合用于產蛋雞群的防疫。同時,由于副雞禽桿菌三種血清型之間沒有交叉保護,因此在選擇疫苗時,最好選擇包含A、B、C三種血清型的三價苗。有實驗室數據證明,IC三價滅活疫苗對普通雞和SPF雞A、B、C三種副雞禽桿菌野毒的攻毒保護率均達80%以上;42日齡首免商品雞,110日齡二免,二免后9個月對三種血清型野毒的攻毒保護率仍達80%以上。此外,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對IC基因工程疫苗、亞單位疫苗的研制也被提上日程。Sakamoto R通過融合表達血清A型和C型鼻炎的HMTp210 region 2主要抗原性區域,證明其能夠對A型和C型野毒的攻擊提供保護。趙成全根據副雞禽桿菌外膜蛋白GcbG研制的亞單位疫苗對血清A型保護率達90%,有望成為新的亞單位疫苗候選抗原。
在IC的治療方面,副雞禽桿菌對多種抗生素敏感,特別是磺胺類抗生素,在雞群發病初期使用治療效果很好;但抗生素的治療并不能完全清除雞體的帶菌狀態,一旦雞群受到不良因素刺激,IC很容易復發。而且,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副雞禽桿菌耐藥性不斷增強,不同菌株對抗生素敏感性差異很大;同時,隨著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越來越大,可用的抗生素種類越來越少。因此,合理利用疫苗來進行IC的預防和治療是目前養殖戶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