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家畜改良工作站,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 015000)
此病感染源為病羊及帶蟲牛羊,致病蟲體-肝片吸蟲,有著極強的繁殖能力,有研究證實證實:成蟲每個晝夜可繁殖上萬蟲卵,蟲卵周邊抗干燥能力差,干燥環境下死亡率高。但是,在潮濕的環境中可存活好幾個月。囊蚴外界抵抗力更強,寄生在水或濕草上,可存活3~5個月。而在干草上,僅可存活1~1.5個月。此病的流行與中間宿主椎實螺有著很大的關系,為此,此病多流行潮濕、稻田、溪水等山區。就流行季節惹眼,此病多見秋末冬初。而成蟲造成的感染,則多發生在冬末和春季。
此病感染后,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與感染蟲體、羊年齡、體質、飼喂管理條件等等都有著很大的關系。而根據病程長短,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型多見于秋季,表現為體溫升高,發病山羊消瘦,貧血,黏膜蒼白,消化不良,精神沉郁,食欲廢絕,偶有腹瀉。肝區叩診時半濁音區擴大,敏感性增高,病羊迅速貧血。有些病例表現癥狀后3~5d發生死亡。
慢性型最為常見,可發生在任何季節。病程發展很慢,一般在1個月~2個月后體溫稍有升高,食欲略見降低;眼瞼、下頜、胸下及腹下部出現水腫。病程繼續發展時食欲趨于消失,表現卡他性腸炎,使得黏膜蒼白,貧血劇烈。由于毒素危害以及代謝障礙,山羊的被毛粗亂無光澤,脆而易斷,有局部脫毛現象。3個月~4個月后水腫更為劇烈,病山羊更加消瘦,孕山羊可能生產弱羔,甚至死亡。
解剖病死山羊發現腸壁和肝組織嚴重損害、出血,肝臟腫大,肝臟蒼白,腹水,黏膜蒼白,血液稀薄,膽囊腫大,膽管壁發炎。
取山羊新鮮的糞便5g搗碎后,放于一容器內,加5倍~10倍量清水攪勻后,自然沉淀約20min,后將上清液倒掉,再加入清水攪勻,再沉淀,如此反復進行2次~3次,至上清液亮為止。最后傾倒掉大部分上清液,吸取少量于載玻片上,加蓋玻片鏡檢。
發病山羊解剖內臟主要進行肝和膽囊檢查,檢查結果發現發病山羊肝臟和膽管寄生大量的肝片形吸蟲。
將藥敏實驗,此類藥物在此病治療中發揮著不錯的康復效果。
三氯苯達唑,片劑,10mg/kg,拌料喂服。粉劑,按照5%~10%制備懸浮劑,1次灌服。用法每天1次,連續用3~4次,為1療程。
硝氯酚,片劑,5~6mg/kg,拌料喂服。粉劑,制備懸浮液濃度4%~5%,1次灌服。連續用5~6d,為1療程。
阿苯達唑,片劑,15~20mg,拌料喂服。或者,研磨為粉劑,配置懸浮液。每天1次,連續用3~4d為1次。
硫氯酚,片劑,100mg/kg,拌料喂服。或,研磨為粉劑,制備懸浮劑,1次灌服,連續用3~4d,為1療程。
上述使用藥物,建議交替輪換用藥,避免耐藥性產生。通常情況下,首次用藥后有5~6d的排蟲期。而后,在持續用藥5~6d,驅蟲效果更好些。驅蟲期間要圈養,以便集中收集糞便,發酵處理。
根據肝片吸蟲的流行特點,結合日常的生長發育史,降低此病的易感性應制定綜合性的防治措施。
內蒙古白絨山羊養殖,有舍飼養殖和放牧養殖兩種方式。為此,根據不同養殖方式,定期組織驅蟲,每年最好要兩次定期驅蟲。
一次驅蟲,在秋末冬初或放牧向舍飼轉移期間,此時合理安排驅蟲,能保證絨山羊順利安全過冬,避免冬季發病。二次驅蟲,應安排在舍飼向放牧轉移期間,這樣驅蟲能避免放牧造成病原體擴散的情況。
就肝片吸蟲的流行,此病最常見低洼潮濕地帶,溪水多的山區同樣為此病高發地帶。安排這樣的地區放牧,養殖飲水或吃草期間往往容易吞噬囊蚴而感染此病。為此,應選在高燥地區放牧。關于飲水管理,應禁用非流動水,多用自來水、井水等等。而收割的草料,需晾曬各2~3個月,而后方可重復利用。
舍內殘留的糞污,務必及時清理,集中發熱做無公害化處理。通過堆積發酵的生物熱處理,能有效殺死蟲卵而起到遏制此病擴散蔓延的目的。
白絨山羊是世界上優秀的山羊養殖品種之一,產絨量大、凈絨量大、絨細度好等等,而且,遺傳性能穩定,雜交改良效果要好很多。此病的致病蟲體-肝片吸蟲,有著極強的繁殖能力,成蟲每個晝夜可繁殖上萬蟲卵,在潮濕的環境中可存活好幾個月。囊蚴外界抵抗力更強,為此,此病多流行潮濕、稻田、溪水等山區。對此病的治療中,三氯苯達唑,硝氯酚,阿苯達唑,硫氯酚,這些常用的使用藥物有著不錯的療效,但是應注意交替輪換用藥,避免耐藥性產生。在此病的防控期間,應綜合考慮其流行、發生等特點,早期通過注意飲水、用料衛生;殘留糞污的無公害處理;及早做好驅蟲管理等等綜合性的防治措施,達到降低此病易感的目的。
[1] 龐彩佑,劉巍申.羊肝片吸蟲病的防治措施[J].農技服務,2014,(5):143.
[2] 張炎,楊柏林,董鳳財,等.羊肝片吸蟲病診斷及防治技術[J].吉林畜牧獸醫,2003,(3):27-28.
[3] 周麗.羊肝片吸蟲病調查與診治[J].草食家畜,2009,(3):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