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剛察縣三角城種羊場,青海剛察 812399)
羊傳染性腐蹄病,是由壞死性桿菌侵染蹄夾縫中,而導致蹄質變軟、腐爛而流出膿性分泌物的典型病例。此病典型癥狀,可造成局部炎癥,壞死。因發病后蹄部有明顯病變癥狀,由此被稱之為“腐蹄病”。此病在養羊地區時有發生,多數呈地方性流行,對養羊業的危害較大。文章在接下來的內容,將對藏羊傳染性腐蹄病的發病機理及診治要點做詳細闡述,以供參考和借鑒。
藏羊傳染性腐蹄病,又稱蹄間腐爛,致病菌為壞死性桿菌,此菌廣泛存在衛生條件差的運動場、禽畜集中地、交易市場等地。受致病菌感染的羊蹄,可導致蹄質變軟,腐爛有膿性分泌物流出。羊群生長環境惡劣,羊蹄長時間浸潤在潮濕環境中,都將增加此病的易感性。致病菌屬結節狀菌種,之前有融合性壞死性桿菌感染的羊群,感染此病的概率都要高很多。
該病在每年雨水最多的季節,即初夏5~6月和晚秋的9~10月份,由于持續陰雨導致環境過于潮濕,加之此時溫度依舊較高,有利于微生物大量繁衍。尤其是養殖主要采取放牧飼養時,導致荊棘比較容易劃破皮膚,加之蹄部長時間在雨水中浸泡,導致蹄部皮膚明顯變軟變薄,也非常容易被尖銳物劃傷,給病菌乘虛而入的機會,從而引起發病。該病主要是由于罔舍過于潮濕,衛生條件較差,運動場過于泥濘,趾間皮膚長時間浸漬糞尿,彈性減弱,導致發炎、龜裂,或者由于羊群過于擁擠,彼此踩踏,導致蹄部發生損傷而感染病菌,都會引起發病。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治療或者治療不當,容易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形成瘺管,造成嚴重的后果。
輕微感染癥狀,蹄趾甲間有炎癥,局部組織壞死。發病初期,病羊出現輕度跛行,通常是一肢患病。隨著病程的進展,會出現嚴重的跛行。如果病羊的兩前肢患病,一般會出現爬行;如果兩后肢患病,往往會將病肢置于腹下。對蹄部進行檢查,開始是蹄冠、蹄匣以及蹄間隙發熱、紅腫,伴有疼痛,之后發生潰爛,擠壓時會流出膿液,并散發惡臭味。如果病羊癥狀非常嚴重,甚至會導致蹄部深層組織發生壞死,蹄匣發生脫落,使其往往跪下采食。有時如果病羊繼發引起壞死性口炎,還會在唇、鼻、口腔、舌甚至眼部形成結節、水皰,之后變成棕色痂塊。有時如果羔羊斷臍后沒有進行嚴格消毒,還可繼發引起壞死性臍炎。在個別情況下,還能夠繼發引起陰唇炎或者肝炎。該病的病程持續較長時間,大部分會持續數十天,甚至數月出現跛行。另外,由于該病會影響采食,導致機體逐漸消瘦。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治療,可能會由于繼發感染而導致死亡。
根據常年來對此病的防控經驗來看,想要根除此病的難度比較大。對于常年處于潮濕地帶的養殖羊群,每年都要做好此病的防控工作。
(1)患傳染性腐蹄病較嚴重的羊群,應及時進行隔離,對癥做好治療工作。治療無效的羊群,及時給予淘汰,對遏制此病效果更好些。同群中未被污染的羊群,應立即轉移到未放養過的牧場放牧。
(2)對傳染性腐蹄病常年流行地區,定期組織藥浴很重要和關鍵。可用藥浴藥物有濃度15%福爾馬林溶液或者同等濃度的硫酸鋅溶液,藥浴溶液溫度控制在15℃,不會損傷羊體,不宜導致中毒,可大面積推廣應用。早期預防,每周用1次,每次0.5h。一般經2~3次預防后,能取得不錯的防控效果。
(3)注意圈舍衛生,嚴格消毒管理,確保圈舍衛生干燥。及時清理場內糞污,集中堆積發酵。被污染的飼草、壞死組織等等,徹底焚燒無公害處理。合理安排輪牧,禁止到低洼潮濕地帶放牧。早期優選抗此病品種,是降低此病易感性的基礎環節。
對傳染性腐蹄病的治療,應注意:局部蹄部對癥用藥,配合全身用藥治療,能起到不錯的防控效果。
局部對癥用藥,對患病感染蹄部,先用過氧化氫、食醋等反復沖洗。創傷較深的,可用手術刀將內部腐敗組織剔除,徹底清除內濃汁。在此基礎上,用醫用棉花蘸濃度20%的硫酸銅溶液,涂抹治療。待干燥后,用高錳酸鉀、硫酸銅等適量粉劑,播散在創傷傷口,用繃帶包扎,確保藥物充分接觸傷口,便于康復治療。
全身注射用藥,經藥敏試驗,青霉素、土霉素、紅霉素等等,在此病治療期間皆有不錯的療效。青霉素治療,肌肉注射,2000~3000國際單位/kg,每天2次。土霉素治療,肌肉注射,20mg/kg。紅霉素治療,3~5mg/kg,肌肉注射。上述藥物,每間隔72h,可用藥1次,治愈效果不錯。此外,有嘗試用福爾馬林溶液,配青霉素治療的案例,有效治愈率達92%以上,此法很值得推廣和應用。
在惡性感染病例中,用林可霉素、壯觀霉素、罌粟堿,適量配比用藥,按照20mg/kg的量用藥,每間隔48h,注射1次,有效治愈率達95%以上。
[1] 昂瓊.羊傳染性腐蹄病的防治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3,(6):141.
[2] 李平業.藏羊傳染性腐蹄病的預防和治療[J].畜禽業,2017,28(8):135.
[3] 徐波.使用腐蹄病疫苗的效果觀察報告[J].四川農業與農機,2017,(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