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岳陽鎮畜牧獸醫站,四川安岳 642350)
在豬病實際防治期間,中藥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與地位,但在各客觀因素影響下,其應有范圍受到一定影響,需要提升對中藥應用的培訓與宣傳力度,進一步強化其實際運用情況。在利用中藥對豬病進行防治期間,可降低各種藥物殘留,使其安全性相對較高。同時在對中藥使用期間還具有較強的保健作用,更好地提升豬自身的免疫能力防治感染各種疾病。
其一,多糖類中藥成分。其主要是由動植物以及各種非生物新陳代謝形成的具有較強活性的多糖成分。結合其自身結構組成進行分析,多糖類中藥又囊括了非離子型以及離子型多糖兩種中藥種類。在對其進行使用期間,藥性可直接作用與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以及網狀內皮系統,提升豬自身免疫系統對病原的識別功能,使其具有較強的疾病抵抗能力。在實際豬病防治期間,黃芪多糖、人參多糖、刺五加籽以及當歸等中草藥有著較為廣泛的使用。其二,生物堿中藥種類。其主要為生物中存在的含氮有機化合物質,并具有較強的堿性。這種中藥種類在通常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是植物化學成分中的一種。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作用下,相關科研人員以成功提取出1500種植物化學成分,并在豬病防治工作中具有較為防范的應用空間。在使用生物堿中藥種類時,其具有較強的止咳、鎮靜以及麻醉等功能,士的寧樹、婆婦草、烏頭、味連等中草藥都屬于生物堿中藥種類。其三,有機酸中藥種類,同時其與鈣離子、鈉離子、鉀離子等可充分合成鹽類中藥物質。烏梅以及山楂等中藥中具有較強的有機酸,并可擁有抗凝血以及抗風濕等功能。其四,發散油中藥種類,其主要由較多種類化合物共同組合而成。同時其具有較強的止痛、祛風等功能,在對各種病毒進行抵抗期間,更好地提升動物自身免疫能力。
在豬生長發育期間,各病原體混合性感染以及繼發感染等對其健康有著較為重要的影響,也是其主要的病癥表現,其中還有著抑制免疫與比病毒變異等病癥的發生,致使各種病毒快速發生變異,導致豬病具有較強的復雜性,提高了對其進行治療的難度。所以,養殖人員在實際豬病防治期間應對中藥質量方法充分使用,更好地提升豬自身的病毒免疫能力。
其一,在對豬無名高熱病癥進行治療期間,飼養人員應結合病豬實際需求對其豬注射相應的清開靈藥物,其中每頭仔豬應注射9~14ml,中豬應清開靈藥物用量應為14ml至19ml,成年豬清開靈藥物用量應為24~19ml,利用肌肉注射方式進行接種,在豬病癥較為嚴重時,還用對其藥物用量進行科學提升。飼養人員在對這種治療方法使用期間病豬還應對相應的電解多維藥物進行使用,或對雙蛋黃藥物進行肌肉注射。其二,在對豬呼吸道疾病進行防治期間,每頭病豬用注射0.2ml/kg銀黃注射液,同時還應結合相應數量干擾素進行融合后并實施肌肉注射。每天進行一次注射,連續3~4d。其三,在對鏈球病癥進行治療過程中,飼養人員應加倍對各病豬注射相應的清開靈注射液,每天注射一次,持續3~4d。在利用這種方法進行治療期間,還應對病豬注射濃度為0.1ml/kg的磺胺間甲氧嘧啶鈉藥物,每天進行1次注射,并連續3~4d。其四,對腹瀉疾病進行治療。飼養人員應對各病豬注射濃度為0.12ml/kg的黃芪多糖藥物,同時還應添加相應的干擾素進行混合式注射,每天注射1次,連續3~4d。在通過使用各種治療方法的同時,可使豬生長質量充分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較好的促進飼養人員經濟快速發展。
其一,仔豬保健計劃。飼養人員應結合飼養實際需求在每1t仔豬飼料中添加1kg黃芪多糖、400g胞壁質酶(或2kg柴胡粉)、200g抗菌肽、120g強效支原凈,對仔豬聯系喂食7d,可充分提升仔豬對呼吸道疾病的抵抗能力。其二,保育仔豬保健計劃。飼養人員根據保育仔豬實際需求在每1t飼料中應增添2kg清開靈凍干粉針、450g停止轉移肽、450g胞壁質酶并喂食7d,較好的對保育仔豬的各種呼吸道疾病、腹瀉疾病以及豬高熱綜合征等疾病進行預防與控制。其三,保育豬保健計劃。養殖人員應根據保育豬實際生長需求,在每1t飼料中添加3.5kg穿心蓮、550g抗生素類藥物并對進行10d左右喂食,可充分提升保育豬對各種細菌類疾病以及高熱病等進行預防。其四,種豬保健計劃。飼養人員對每1t種豬飼料中添加3.5kg魚腥草、550g停止轉移肽、550gN-乙酰胞壁質聚糖水解酶,對種豬連續喂食7d左右,可較好對相應的繁殖障礙性病癥與高熱病等進行預防與治療。
綜上所述,在生活質量逐漸提升的影響下,人們對豬肉需求程度逐漸提升,對中藥在防治豬病上的應用越來越重視。在使用中藥對豬病進行防治期間可降低藥物殘留提升豬肉品質,因此飼養人員應通過各種科學的方法對豬病進行充分防止,在提高豬生長健康質量的同時,促進飼養人員經濟快速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滿足人們對高質量豬肉的需求。
[1] 馮秀娟.中藥在防治豬病上的作用及應用[J]. 吉林畜牧獸醫,2017(09).
[2] 方平.中藥在防治鴨病上的作用及應用[J].養殖技術顧問,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