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敏,肖 瀟
宜賓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預防醫學門診部,四川宜賓 6440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也叫膝關節退行性病變或者老年性膝關節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其發病原因主要是膝關節內部的大腿骨和小腿骨表面有一層薄薄的起到緩沖作用的關節軟骨由于膝關節的長期頻繁活動受到磨損,出現明顯的疼痛感,如不及時治療會導致關節的功能受損,嚴重者必須通過關節的置換術才能恢復其功能。由于費用巨大,給患者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采用非手術方法治療骨性關節炎是一直臨床研究的重點[1]。研究發現[2],正常人的關節腔內有少量關節液體,其主要成份是玻璃酸鈉,能起到降低組織摩擦、減輕關節軟骨的壓力和抑制關節炎癥的作用。該研究采用玻璃酸鈉對2015年6月—2016年6月就診的38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成兩組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在該院就診的骨性關節炎患者38例。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患者19例,其中男 11 例,女 8 例,平均年齡(58.6±5.4)歲,患病平均時間(6.5±2.8)年,雙側膝關節發病10例,單側膝關節發病9例;治療組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 例,平均年齡(59.4±4.8)歲,患病平均時間(7.2±1.5)年,雙側膝關節發病8例,單側膝關節發病1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發病時間和患膝關節炎位置等基本臨床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①近1個月內膝關節出現反復疼痛;②試驗檢測關節液呈淡黃色、清亮、較粘稠,白細胞不超過2 000個,且以單核細胞為主;③患者年齡50歲以上;④膝關節出現晨僵現象,起床活動后或者溫暖后癥狀可減輕或者消失;⑤走路或者活動時,膝關節有摩擦音或者摩擦感;⑥站立或者負重的X光片顯示,關節腔隙變窄、軟骨下硬化、肥大性結節、關節邊緣有骨贅形成。其中符合1、6或者1、4、5或全部符合的患者都能確診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對照組患者口服鹽酸氨基葡萄糖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H33022545,0.24 g/粒),2 粒/次,3 次/d,隨餐或者餐后服用。連續服用6周為一個療程。
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口服鹽酸氨基葡萄糖的基礎上,進一步注射玻璃酸鈉注射液(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60136,25 mg/2.5 mL)進行協同治療。首先根據患者疼痛的實際情況采取X光片或者MRI檢查是否有關節積液,對于有關節積液的,需首先對患者進行局麻,在髕骨外緣中點間進行穿刺抽取關節液,結束后。患者平躺,30°屈膝,使用一次性無菌注射器抽取2.5 mL玻璃酸鈉注射液進行關節內注射,無菌創可貼封好注射部位。每周一次,持續6周。每次注射后,指導患者進行15次的膝關節被動彎曲。飲食上,多食綠色蔬菜、蛋、奶、魚類等富含高蛋白的食物,戒煙、酒,少食辛辣食物。注意膝蓋關節處的保暖,適當活動,禁止跳躍。
膝關節功能性評價采用美國膝關節系會1989年提出的AKS綜合評分標準,該評分分為兩部分,膝評分和膝關節功能評分,該次評價僅使用膝關節功能評分,包含行走能力、上下樓能力和是否需要輔助行走的能力。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得分越低,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差。在治療結束后的3、6個月和9個月分別進行一次功能性評價。
生活質量的評定采用Meenan關節影響評定量表(AIMs),量表從家務勞動、靈活性、疼痛、焦慮等 9大方面進行評價,最低0分,最高46分,得分越低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在治療結束后的3、6個月和9個月分別進行一次功能性評價。
療效判定標準:“優秀”:膝關節無任何疼痛和不適感,自由活動,能進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良好”:膝關節疼痛有明顯緩解或稍有不適感,關節活動輕微受限,能進行基本的工作和生活,不能承受較重的體力勞動;“較好”:與治療前相比,疼痛有一定程度的緩解,關節活動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能自主上下樓,也可進行一定的下蹲動作;“不良”:與治療前相比,疼痛沒有任何減輕、基本的生活和關節活動都沒有改善。
實驗數據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行 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和治療組的治療效果比較結果:對照組治療的總體有效率是73.68%,治療組治療的總體有效率是94.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效果比較[n(%)]
治療組患者在治療結束后,3、6個月和9個月的膝關節功能AKS評分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AK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AKS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一時期的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
治療組患者在治療結束后,3、6個月和9個月的生活質量評分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一時期的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骨科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慢性關節疾病,病程持續時間長,常見的臨床特點有關節軟骨磨損、變形,缺失,關節邊緣形成骨贅。關節軟骨的損傷是出現關節炎癥變化的一個主要因素,受累關節軟骨面的漸進性變化導致關節腔內分泌液體增加,出現一些炎癥變化,影響玻璃酸鈉的分泌,軟骨彈性降低,加之過度的運動,機械性磨損導致關節出現生物學功能的改變,所以治療骨性關節炎的重點是改善關節軟骨的彈性,減少或者避免關節軟骨的進一步磨損,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臨床研究發現[5],玻璃酸鈉有助于增強關節間的潤滑,促進關節軟骨的自我修復和再生,降低關節腔內炎癥反應,有效緩解疼痛,可有效恢復關節的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李勇慶等人[4]使用玻璃酸鈉治療中度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研究中發現,玻璃酸鈉對膝關節的功能恢復的優良率可達到80.95%,治療后3、9個月和12個月的膝關節功能評分和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都顯著優于對照組,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李鴻保[5]在使用玻璃酸鈉治療關節炎的總體有效率可達到94%。余棟[6]也發現使用玻璃酸鈉對關節炎患者進行治療后的2個月和12個月的膝關節功能評分都由于對照組。在該研究中,玻璃酸鈉治療的總體有效率可達到94.74%,治療后3、6和9個月的膝關節功能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都優于對照組,這與李勇慶、李鴻保和余棟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玻璃酸鈉治療骨性關節炎療效確切,可顯著改善關節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王鍇,董雪,林劍浩.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疾病醫療費用的調查[J].中華醫學雜志,2017,97(1):29-32.
[2]王文革,李仕臣,趙艷東,等.腓骨近端截骨術和脛骨高位截骨術治療早期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短期療效比較[J].中華老年骨科與康復電子雜志,2017,3(2):91-96.
[3]楊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運用玻璃酸鈉注射治療的效果分析[J].醫藥,2016(2):288.
[4]李勇慶,蘭俊,陳小偉.玻璃酸鈉治療中度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遠期療效[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7,8(37):151-153.
[5]李鴻保,李曉曉.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4,6(18):93-94.
[6]余棟.膝關節鏡聯合玻璃酸鈉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療,2013,32(18):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