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成才,趙裕新,徐光明,孫 宇
高郵市人民醫院普外科,江蘇高郵 225600
乳腺癌為對女性生命存在嚴重威脅的疾病,其發病率現逐步遞增[1]。而對其治療的方式現仍以手術為主,但手術會對病患的肢體結構造成嚴重破壞[2]。故該院以綜合康復方式實施乳腺癌術后病患干預,具體對其癌性疲乏、上肢淋巴性水腫影響,現報道如下。
擇該院2013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102例乳腺癌術后患者資料,分為對照組(51例),研究組(51例);研究組年齡 39~68 歲,平均(55.20±3.24)歲;病程4~25 個月,平均(12.26±2.50)個月;手術方式:全乳切除6例,改良根治38例,腋窩中淋巴結清掃7例;對照組年齡 41~69 歲,平均(56.30±3.18)歲;病程 5~26個月,平均(13.27±2.76)個月;手術方式:全乳切除 5例,改良根治37例,腋窩中淋巴結清掃9例;兩組的基線資料之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取壓力循環療法,以充氣式的壓力袖帶實施間斷性充氣。對包裹后病患進行充氣式施壓,初始壓力為30 mmHg,最終壓力為80 mmHg,治療時間為20 min,且治療過程需間隔10 s進行,2次/d。
研究組在其基礎中再加以綜合康復干預,①由康復師對患者淋巴引流實施按摩,依照患者頸部的淋巴結順序進行,主要按摩部位為側頸部、鎖骨窩及耳后的淋巴結部位。②在對周圍瘢痕組織實施縱向及橫向牽伸按摩,利于瘢痕組織的下方形成疏松的結締組織,可減少瘢痕造成的皮膚攣縮,降低其對患者關節活動的影響。③為強化患者肌肉彈性和長度,則相應實施斜方肌、肋間肌、肩胛肌及肩袖肌的牽伸。④展開抗阻式訓練,確保速度緩慢漸進,保證肌力增加,通常有胸大肌、背闊肌、三角肌、肱三頭及肱二頭肌等。⑤實施毫米波的穴位療法,主要部位有曲池、合谷、外關及肩髃。其中①~④項為2次/d,15 min/次。
研究分析兩組上肢功能和癌性疲乏、水腫的改善情況;以Piper多維度的疲乏量表實施病患疲乏測定,共10分,0~3分是無疲乏或是輕度疲乏;4~6分疲乏為中度;6~10分疲乏是重度;上肢功能評分越低則功能愈好;水腫評定標準為:輕度是最明顯外周徑的水腫比健側粗,且粗度超過3 cm;中度外周徑的水腫顯著比健側粗,而粗度在3~5 cm間;重度是水腫比健側顯然更粗,且其粗度超過5 cm,上肢水腫情況嚴重累及手指;水腫改善程度的輕中度率=輕度+中度。
研究數據由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之比經t檢驗,而計數數據經[n(%)]形式表示,組間之比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癌性疲乏、上肢功能等評分在干預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上肢功能、癌性疲乏分值研究組皆比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癌性疲乏和上肢功能的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癌性疲乏和上肢功能的評分對比[(s),分]
?
研究組上肢水腫輕度有40例,中度10例,對照組輕度是32例,中度為7例,水腫的中輕度率對照組是 76.47%(39/51)比研究組 98.04%(50/51)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相關文獻指出,在乳腺癌確診時,再實施腫瘤清掃、切除及根治術等方式治療后,患者體內仍會存留一定的腫瘤細胞,從而易引發病患出現并發癥,其中最常見的則為上肢的淋巴水腫[3]。該院的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康復的干預療法,其中運用循環間斷式氣泵壓力手法,其主要是應用氣體梯度的壓力系統作用而進行干預,其氣囊表現是壓力循環為漸進式變化,且在深層組織中按摩從肢體由遠及近方式出發,血液和淋巴循環中從而會擠進水腫液,可使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加速,而組織液和淋巴液會逐漸回流,最終可達改善水腫的效果。經結果分析,水腫的中輕度率對照組是 76.47%(39/51),比研究組 98.04%(50/51)低,與丁玎等[4]研究類似。且該院實施肢體功能的相應鍛煉,可使限制性關節活動有積極的改善效果,對肌肉彈性的復原及皮膚恢復有促進效果,因此可降低病患的疼痛感。而肌肌肉力量有關訓練會使肌肉收縮的力度增加,在通過擠壓等效果促進淋巴液和血液回流,進而可使積聚性組織液減少,最終可使患者癌性疲乏逐步改善。研究顯示,研究組干預后癌性疲乏的分值是(2.60±0.53)分,比對照組(5.87±1.19)分低,與DiSipio T等[5]研究類似。但該研究對病患長期恢復狀態未作長遠分析,待臨床補充探析。
綜上所述,綜合康復可對乳腺癌的術后病患癌性疲乏和上肢水腫的狀態存在顯著的改善效果,值得運用。
[1]Torre LA,Bray F,Siegel RL,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12[J].CA Cancer J Clin,2015,65(2):87-108.
[2]Lam WWT,Tsang J,Yeo W,et al.The evolution of supportivecare needs trajectories in women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during the 12 months following diagnosis[J].Support CareCancer,2014,22(3):635-644.
[3]王梅芳,姚晚俠.康復期乳腺癌癌因性疲乏及影響因素的縱向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9):651-657.
[4]丁玎,張勃,謝瑛,等.綜合康復對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的療效[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1):88-90.
[5]DiSipio T,Rye S,Newman B,et al.Incidence of unilateral armlymphoedema after breast cancer: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Lancet Oncol,2013,14(6):5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