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 玲
旺蒼縣人民醫院放射科,四川廣元 628200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且構造最復雜,損傷機會亦較多的關節。對于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劇烈彈跳運動的人較容易損傷膝關節,并且其發病率逐年升高,如不積極采取治療,嚴重者會直接影響到正常生活。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是X線檢查、螺旋CT、MRI檢查,由于X線檢出率較低,所以在臨床上的使用就有所限制[1]。該次采用2016年2—12月該院收治的膝關節外傷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觀察膝關節外傷經多排螺旋CT、磁共振檢查后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采用2016年2—12月該院收治的膝關節外傷患者68例,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1例,年齡19~54 歲,平均年齡(33.2±6.1)歲,病程 4 h~39 d,平均病程(18.9±2.8)d。所有患者均有外傷史,并伴有腫脹、不同程度的疼痛、絞痛、功能障礙等癥狀,并已知情同意。最終導致膝關節損傷原因包含摔傷13例,扭傷22例,撞傷19例,器械性損傷占9例,雙膝損傷占2例,左膝損傷占33例,右膝損傷占21例。
1.2.1 核磁共振檢查 采用奧泰磁共振機,1.5 T超導。患者膝關節伸直并外旋20°,并采用專用的線圈進行固定,常例采用自旋回波(SE)、短時反轉恢復序列(STIR)、快速自旋回波(FSE)、矢狀面、梯度回(GRE)行冠狀面、橫段面成像[2]。掃描參數為FSE T2WI(TR300,TE125,FA90°);STIR(TR1000,TE50,FA90°);SET1WI(TR1000,TE50,FA90°);距陣 256×256;FOV/220 mm;共采集3次。
1.2.2 CT檢查 核對患者資料,患者采取平臥位并交代好注意事項,采用多排螺旋CT,掃描參數為:螺距0.8,層厚 3 mm,管電壓 120 kV,有效 100 mAs,螺旋準直64 cm×0.6 mm,主要針對股骨下段及脛排骨上段掃描,重建軟組織窗及骨窗,多方面重組原始數據,包含了矢狀位、斜位、冠狀位、軸位。使圖像顯示膝關節三位立體全貌[3]。
觀察兩種檢查方法的檢出率及關節囊積液、韌帶損傷、骨質損傷、半月板損傷的檢出率,并由兩位有經驗的放射科醫生對圖片進行分析,根據手術治療后的結果為標準。
運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來處理數據并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磁共振的檢出率高于多排螺旋CT,兩種檢查方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種檢查方法的檢出率比較
手術證實得出關節囊積液11例、韌帶損傷26例、骨質損傷23例、半月板損傷8;磁共振檢出關節囊積液11例、韌帶損傷25例、骨質損傷23例、半月板損傷8例;多排螺旋CT檢查得出關節囊積液10例、韌帶損傷22例、骨質損傷22例、半月板損傷8例。結果表明,磁共振在關節囊積液、韌帶損傷、骨質損傷、半月板損傷的診斷準確率高于多排螺旋CT,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膝關節經MRI檢查后的圖像特點,韌帶損傷:在MRI表現為韌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腫脹、增粗,并經常連續性存在,會有不規則的高信號,且呈現出低信號、局部病變區呈波浪狀或連續性中段即為韌帶撕裂的表現[4]。骨質損傷:當膝關節骨質發生損傷時,骨髓會充血并發生水腫,使組織含水量增加,呈現出低信號的水分子成分,形成鮮明的對比。但在STIR圖像中,充血發生的水腫呈現出高信號,但骨髓腔內脂肪信號受到抑制形成低信號。在T1WI中骨折線呈現出不規則條帶狀或紙狀的的低信號影,但在T2WI中呈現出高信號狀態,偶爾可見地圖形狀、網絡形狀、非線性異常信號區等。半月板損傷:MRI診斷半月板撕裂的準確率可達90%以上。經過研究顯示MRI對半月板診斷的檢出率為100%,足以見得MRI對診斷半月板損傷具有很大的優勢。對于半月板損傷的形態變化采用MRI更加清晰顯現,半月板正常是在MRI中呈現的是低信號,但半月板受到損傷致使滑液滲入后導致局部氫原子濃度升高,縮短T1、T2值,SE序列T1WI信號升高,而T2WI的信號降低,但回潑序列T2WI信號略高[5]。關節腔積液:為關節積血、腔積液,多數由于骨折、韌帶受到損傷所導致,MRI表現為T1WI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當發生積血時MRI表現為T1WI高信號。
MRI的分辨率極高,且對骨質的敏感程度也高,針對組織水腫可有效的顯示出來,膝關節的損傷程度只需采用SE序列和STIR序列來全方位掃描即可做出準確評估,從而還能觀察到韌帶損傷、骨髓損傷、半月板、關節積液等發生異常的變化。診斷骨折損傷最有效的方法為STIR序列,只要骨髓組織的充血和水腫受到抑制即可提升診斷效率。多排螺旋CT雖然密度分辨率高,但對于部分重疊的損傷容易漏診。該次研究結果顯示,磁共振在關節囊積液、韌帶損傷、骨質損傷、半月板損傷的檢出率要高于多排螺旋CT(P>0.05),特別是半月板的診斷有很大的優勢,說明MRI針對多部位的損傷進行成像,并且準確率高,但兩種檢查方法的數據較高,均可用來診斷膝關節外傷,為臨床上的診斷提供了依據[6]。
綜上所述,磁共振和多排螺旋CT診斷膝關節外傷具有很大優勢,但磁共振的準確性更高,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
[1]陳冰.多層螺旋CT與磁共振成像診斷隱匿性骨折的臨床價值對比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5):101-102.
[2]李勇,LIYong.膝關節外傷在磁共振和64排螺旋CT的診斷對比研究[J].中外醫療,2016,35(5):171-172.
[3]王雪云.探討膝關節外傷在磁共振和64排螺旋CT的診斷對比情況[J].醫藥前沿,2016,6(9):191-192.
[4]盧瑞東,劉明,王玨.膝關節外傷在磁共振和64層螺旋CT的診斷對比[J].大家健康,2016,10(9):59-59.
[5]馮慶瑜,胡德志,李焯洪,等.膝關節外傷在磁共振和64排螺旋CT的診斷對比[J].中外醫療,2013,32(35):34-35.
[6]楊進軍,何桂茹,班允清.磁共振和雙源CT在膝關節外傷中的診斷價值對比[J].中外醫療,2015,34(28):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