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巴州區婦幼保健院麻醉科,四川巴中 636000
腰—硬聯合麻醉主要是運用針內針技術于同一椎間隙予以腰麻及硬膜外麻醉,這種麻醉效果雖然良好,但不利于產婦的術后有效恢復[1]。而改良式腰-硬聯合麻醉能夠有效避免傳統麻醉方法的諸多缺陷,對于剖宮產產婦的術后快速康復具有積極影響。該研究選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0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改良式腰-硬聯合麻醉對剖宮產術后快速康復的影響,并總結如下。
此次研究所納入的108例研究對象,皆為該院期間接收的剖宮產產婦,所有產婦均無嚴重心肺疾病,無椎管內麻醉禁忌癥。將所有研究對象按照不同的麻醉處理方法隨機分為兩個組別,對照組采用傳統腰-硬聯合麻醉,研究組則實施改良式腰-硬聯合麻醉,每組54例。其中,對照組產婦年齡在20~40歲,平均年齡(25.3±4.26)歲;研究組產婦年齡在19~42歲,平均年齡(25.5±4.31)歲。兩組研究對象經過一般臨床資料比較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所有患者在麻醉前,均進行血壓、心率及血氧飽和度監測,并采取左側臥位,運用一次性腰-硬聯合穿刺包予以操作。
對照組僅于L2~3椎間隙予以硬膜外穿刺,并用針內針進行蛛網膜下腔的穿刺,注意用0.5%的布比卡因1.5 mL予斜面向上注藥,憑借臨床經驗讓麻醉平面至T8-T6之間,之后退出腰穿針,并進行硬膜外導管的置入與固定。產婦在平臥后,運用手術床左側傾斜約10~15°,若是平面小于T8要盡快注入3 mL的利多卡因,并運用手術床頭略低位,進行平面測試,以免過高。
研究組于胸12-腰1(T12~L1)椎間隙予以硬膜外穿刺及置管,之后又用腰穿針于L2~3予以蛛網膜下腔穿刺,在穿刺成功之后,用0.5%的布比卡因1.0 mL予以斜面朝上用藥,再次過程中,要注意用藥的緩慢性。產婦在平臥后,運用手術床左側傾斜約10~15°,若是平面小于T8則在硬膜外進行2次利多卡因的緩慢注射。
所有產婦在平臥后之后,均予以500 mL的代血漿注入進行補償性擴容,并在血壓降低大于30%時,用10 mg的麻黃素靜注;在心率小于50次/min 時,用0.5 mg的阿托品靜脈注入,在術后用舒芬太尼、布比卡因等進行硬膜外鎮痛處理。
記錄兩組術后快速康復效果,包括肛門排氣時間、初乳分泌時間、術后疼痛狀況。其中,術后疼痛狀況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進行,分值越高疼痛越明顯。同時,記錄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研究組產婦的肛門排氣時間、初乳分泌時間、術后疼痛評分均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組間術后康復效果對比(x±s)
2.兩組間術后并發癥率對比
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7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96%,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2所示。
剖宮產為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手術之一,切口在臍-恥骨聯合間,也就是T10~12脊神經控制區,子宮傳入神經纖維通過上腹下叢及腰交感干、胸T11~12神經后根進入到脊髓。其中包括了子宮底、子宮體部痛覺傳入纖維。而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通常來源于S2~4脊髓節,通過內臟神經達到子宮。因此,單一椎間隙硬膜外麻醉通常無法達到最佳麻醉效果。

表2 組間術后并發癥率對比[n/(%)]
運用針內針技術于L2~3或是L3~4予以腰-硬聯合麻醉能夠有效阻滯低位胸神經以及骶神經。但傳統的腰-硬聯合麻醉很容易對產婦心血管系統造成影響,從而影響到胎兒的血供。加之導管留置位置的限制,其術后麻藥作用僅在T12以下有效,而對經T10~12傳導疼痛作用較小,不利于產婦的術后快速康復。
而改良式腰-硬聯合麻醉通常使用兩點法進行,首先于產婦的T12-L1予以硬膜外穿刺及置管,之后再在L2~3位置處予以腰麻,并注入少量的局麻藥物[2]。在此過程中,要避免平面過高現象的出現,并在產婦平臥之后,對麻醉平面予以測量。若是較低,則很可能是由于妊娠末期硬膜外隙靜脈叢出現怒張狀態導致,此次硬膜外的潛在容積通常會減少,因此,阻滯平面所需局麻藥量一般要比正常人更少。在這個過程中,只需要進行T10~12間較窄平面的阻滯。通過硬膜外緩慢注入利多卡因,來達到最佳麻醉平面效果。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術后疼痛很可能引發交感神經興奮,從而導致平滑肌張力降低,并出現反射性胃腸功能抑制,很容易對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造成不利影響。而由于局部麻藥剛好作用于T10~12之間,能夠有效阻滯由于切口、宮縮所導致的疼痛,使得術后鎮痛效果良好,能夠有效減輕產婦術后機體應激反應,讓產婦可以盡早下床活動,并進行及時哺乳,以便更好的促進胃腸蠕動,縮短肛門排氣時間,避免出現嚴重的腹脹現象,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子宮以及陰道內積血的有效排出。與此同時,若是術后鎮痛不全,還會對產婦的生理、生理造成較大影響,使其出現焦慮、疼痛、自主神經紊亂等狀況,并導致內分泌紊亂,從而誘發機體功能的改變,不利于乳汁分泌及宮縮、胃腸功 能恢復,從而加深了產婦的術后疼痛,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在傳統的腰-硬聯合麻醉中,由于神經元長在高濃度局麻藥物作用下,很容易出現神經元的血流障礙,并對神經纖維膜蛋白結構及磷脂產生破壞,因此會出現排尿功能障礙、肛門排氣時間延長等馬尾神經癥狀[3]。而改良式腰-硬聯合麻醉在蛛網膜下的用藥較少,能夠避免出現嚴重的馬尾神經癥狀,并縮短了留置導尿管時間,促使術后腸胃功能的恢復。從此次研究結果可看出,研究組產婦的術后康復效果明顯要由于對照組;而并發癥發生率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改良式腰-硬聯合麻醉應用于剖宮產產婦中實施,不僅能夠促使產婦的術后快速康復,而且能夠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安全性較高,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及應用。
[1]付仁季.剖宮術中的改良式腰—硬聯合麻醉與單點穿刺法麻醉的應用價值比較[J].吉林醫學,2014,35(12):2611.
[2]李利波,劉明.拉瑪澤減痛分娩法聯合可行走式腰硬麻醉在分娩鎮痛中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1):98-101.
[3]陳明富,付群.腰硬聯合麻醉后不同時點擺改良折刀位對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中國醫學工程,2015,23(9):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