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日本、德國特約記者 蕭達 李珍 青木 ●本報記者 蘇靜 崔杰通 ●柳直 金惠真
美國是要改變中美之間的大氣候嗎?類似猜測在剛過去的周末急劇增加。20日,中國外交部和國防部譴責美國“霍珀”號驅逐艦擅闖中國黃巖島12海里內海域的行徑,敦促美方不要無事生非,興風作浪。美軍艦南海挑釁很可能不是孤立事件,當地時間19日五角大樓公布美國新國防戰略,將中國和俄羅斯列為美國國家安全的最大挑戰,其中明確提到南海。美國的新戰略調整被視為一個轉折點,過去近20年來,“恐怖主義”一直被華盛頓視為最大威脅,美國的內政外交政策圍繞它全面展開。不只是軍事方面,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新發布中國履行世貿組織承諾情況年度報告,聲稱當年支持中國加入世貿是一個“錯誤”,這也是20多年來美國官方立場的罕見反轉。此外,美國阻止中國公司對美投資,抓中情局臥底的“中國間諜”,美國官員在貿易政策上對中國放狠話等也都在近日扎堆出現。過去幾十年來,中美之間從不缺乏爭議,但合作始終占據主導,破壞這樣的現狀誰都無法全身而退。
“霍珀”號南海挑釁背后
“美國驅逐艦駛入南海爭議島礁激怒北京”的消息20日在多家美國媒體上擴散。福克斯新聞網當天向美國政府求證,一名官員聲稱美軍“霍珀”號驅逐艦只是“無害通過”。該網站的報道下,近4000名網民留言,網民frisky0749擔憂“某一天中國人可能犯錯,向我們的船艦開火”。“美國之音”稱,這是特朗普執政以來,美艦第四次進入南海中國控制的“爭議島礁”12海里海域,引發中國強烈抗議。
中國外交部網站20日刊登發言人答記者問說,1月17日晚,美國“霍珀”號導彈驅逐艦未經中國政府允許,擅自進入中國黃巖島12海里內海域。中國海軍依法對美艦進行了識別查證,予以警告驅離。美方軍艦有關行為損害中國的主權和安全利益,對中方在有關海域開展正常公務活動的船只和人員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違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同日,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發表談話稱,中國海軍“黃山”號導彈護衛艦當即行動,對美國海軍“霍珀”號導彈驅逐艦進行識別查證,并予以警告驅離。他敦促美方不要無事生非,興風作浪。中國軍隊將繼續履行防衛職責,加大海空巡邏警戒力度,堅定捍衛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堅定維護地區和平穩定。
美軍“霍珀”號的南海行動亞洲無人叫好。在馬尼拉,菲律賓防長洛倫扎納被問及是否清楚美軍“霍珀”號的行動時稱,“他們在行動前沒有通知我們”。21日,菲總統府發言人表示,菲律賓不會卷入美中在黃巖島的對峙,“美國可以尋求自己的利益”,與美國拉開距離。
幾乎所有國際媒體都在說,“霍珀”號軍艦南海挑釁消息爆出前,美國剛公布最新國防戰略報告。美防長馬蒂斯聲稱“現在美國國家安全的重點是大國競爭,而不是恐怖主義”。報告指責中俄“希望將世界改造成符合它們威權模式的樣子”,攻擊中國“正在運用自己的軍事現代化、影響力和掠奪式的經濟活動來脅迫鄰國,試圖改變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秩序……通過長期的舉國戰略發揮實力,中國正在持續發展的軍事現代化項目的近期目標是尋求獲得印—太地區霸權,并在未來取代美國”。《韓國日報》評論道,美國防戰略的重點從反恐回到以牽制中俄為主的老路,令人擔憂重回冷戰時代,進而引發大國間的核武器等軍備競賽。德國電信網21日稱,五角大樓準備與俄中的可能沖突,這意味著世界政治和軍事沖突的風險急劇增加。
中國駐美大使館20日稱,如果有人始終滿腦子“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他們看到的世界注定是充滿競爭和對抗的。希望美方順應世界潮流和民心所向,客觀、理性地看待當今世界和中美關系,同中方相向而行,維護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展。
“風暴在積聚”?
“在特朗普執政的第一年中,他采取了溫和的對華路線,掩飾了競選期間‘中國,中國,中國的刺耳論調,但最近一系列的報道表明2018年美中友好可能破裂。我們被告知,特朗普可能在朝核、南海、知識產權、移民等問題上揪龍的胡須。”美國《財富》雜志網站20日刊文,擔憂“美中關系:風暴在積聚”。文章擺出多個“不祥之兆”:美國國防部19日公布2018年國防戰略報告,確認與中俄的競爭將是美國的優先選項;同一天,《華爾街日報》稱特朗普政府2018年有意在貿易政策上對中國采取強硬立場。白宮正準備通過一系列的關稅與配額減少從鋼鐵到洗衣機等從中國進口的產品。此外,美國最近還逮捕一名中情局前雇員,稱懷疑他是中國間諜,美國國會阻止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投資、并購。文章引述紐約咨詢公司榮鼎咨詢的聯合創始人榮大聶的分析稱,美中關系進入“后接觸時代”,在經過一年的空洞譴責之后,特朗普對中國的威脅已經長出“真正的牙齒”。同一天,德國新聞電視臺也盤點最近中美關系的許多報道,猜測“2018年,中美對抗?”
當地時間19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中國履行世貿組織(WTO)承諾情況報告。據路透社報道,特朗普政府稱,美國2001年錯誤地支持中國加入WTO,因為中國“入世”所達成的條款未能迫使北京開放本國經濟。報道稱,美中貿易緊張態勢持續惡化。特朗普政府準備采取行動,以約束中國所謂竊取知識產權的行為。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說,這也是20多年來華盛頓對中國2001年“入世”政策的反轉。日本《產經新聞》21日稱,主張“美國優先”的特朗普政府,今年為解決對華貿易赤字問題可能會采取報復措施,在朝鮮半島緊張趨于緩和之后,“美中貿易戰”爆發的可能性很大。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國際政治學者梅斯奈爾2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特朗普上臺一年來,“限穆令”、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等得罪了中東,“糞坑國家論”刺痛了非洲,意識形態上讓歐洲國家反感,美國國內更是分裂嚴重,他還有資本對中俄全面施壓嗎?
最大變量是……
“最近中美熱點多、爆點多,但如果簡單回顧從冷戰結束到現在的中美關系的歷史軌跡,就會發現類似的美國對中國的指責、施壓、挑事和制衡,從來沒有間斷過。”南京大學朱鋒教授2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說,1993-1994年克林頓政府暫停中國“最惠國待遇”、1995-1996年的臺海危機、1999年的南斯拉夫炸館事件以及2001年的中美撞機,再到近年來美國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動等,一系列事件充分說明,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對我們的防范和制衡從來沒有停止過。即便在經貿領域,十年前知識產權爭議在中美之間很突出;三年前,美國在網絡黑客問題上也曾大力施壓中國,更不用說臺海、南海和東海問題上持續的中美戰略博弈。“即便如此,中美關系沒有脫離既競爭又合作的基本態勢。只是隨著中美實力對比的相對變化,美國當前多份戰略報告開始升級‘中國威脅論,對此我們需要高度警覺和靈活應對”。
德國科隆大學政治學者賈格爾對美國Brinkwire新聞網稱,當下,從白宮首席經濟顧問科恩到財政部長姆努欽,再到商務部長羅斯,“高盛幫”在特朗普政府中占據優勢。他們希望繼續對華采取合作政策,因為華爾街非常清楚,只有避免與北京對抗,美國商界才能從中國掙更多的錢。美國“今天”網站刊文稱,中美之間針對具體商品的摩擦能夠被吸收,但全面報復將引發反效果。
“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如果走向攤牌,沒有人知道會發生什么。”美國《財富》雜志20日分析稱,在特朗普時代,最大的變量是特朗普本人,上臺一年來他依舊政策善變、自相矛盾、不可預測。▲
環球時報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