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1月21日報道,原題:隨著聯合國對朝制裁,中國邊境城市繁榮受挫中朝邊境一家中國服裝廠內,一排排縫紉機寂靜無聲。聯合國制裁已使來自朝鮮的女工們返鄉,廠里沒有工人。中國邊境城市丹東的工廠主、商人和小販們,正感受來自聯合國決議的刺痛。
丹東是中朝的主要貿易中心,邊境另一側對中國產品的消費需求旺盛,帶來經濟增長收益。展望光明未來,這個城市不斷擴張,興建了新區,還修建一條四車道大橋,并建起新海關區域,以連接丹東新區和朝鮮。大橋三年前已完工,但至今仍未啟用。在朝鮮一方,平壤尚未修建連接這座橋的道路。
如今,丹東經濟受到聯合國制裁朝鮮的沖擊,2016年經濟增長已顯露放緩跡象,去年又出現債券違約。遼寧社科院朝鮮—韓國研究中心主任呂超說:“(這)對丹東經濟以及普通百姓的生計確實產生了影響。對朝貿易是丹東經濟的支柱。”
新建大橋的潛力及廉價朝鮮勞動力,促使林先生在丹東建立上述服裝廠。談到廠里的100名朝鮮女工時他說,“朝鮮人很守紀律,很勤奮。”林與丹東一家勞務派遣公司及一家朝鮮公司簽訂合同。去年9月女工們在一名朝鮮經理率領下抵達工廠。合同覆蓋所有細節條款——為工人準備干凈宿舍、每周三次熱水澡、每周兩次政策學習……聯合國決議案讓林的工廠運營計劃陷入混亂。服裝廠幾乎空置。林說丹東市內沒有廉價中國工人可用,從朝鮮進口服裝也被禁止。
去年8月聯合國通過制裁決議前,有不少朝鮮人在丹東工作,但現在已有近6000人返朝。丹東新區的許多公寓、商鋪和餐廳如今都空置著。新區一名地產中介說:“我們的公寓項目已降價30%。。”丹東市內由朝鮮人經營的企業也開始關閉,幾家餐廳被迫關門停業。丹東一家貿易公司的老板王學良(音)說,他已不被允許向朝鮮運送拖拉機、卡車和汽車。此前,他每月能向朝鮮客戶出售1至2輛。他說,今年1月初中國切斷對朝一切車輛貿易,“眼下我們仍將繼續營業,但這對我們正造成影響。”▲
(王曉雄譯)
環球時報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