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迎春
摘要: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是幼兒從家庭邁向社會的一個小小驛站,也是幼兒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幼兒從熟悉、自由寬松的家庭環境進入到陌生、有紀律約束的集體環境之中,難免有些不適應,他們不能像在家里那樣隨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要受集體規則的制約。為此從入園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要重視對幼兒進行一日常規的培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讓幼兒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
關鍵詞:幼兒;常規教育;教育工作
良好常規在幼兒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獨立解決生活問題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引導我們去反思傳統的管理行為與幼兒主體發展的存在問題。然而在教育實踐中教師的常規管理卻出現了兩個極端;一是將常規依然看作是教師管理、控制幼兒的主要手段,強調常規對幼兒的約束作用,強調幼兒行為的整齊劃一與服從指令;幼兒的一日生活可以有條不絮的開展,并且可以豐富充實,老師牽著走為主,幼兒沒有自主處理自己的行為糾紛、獨立管理自己行為的能力,脫離了老師的管理,他們將不會自我學習,不會獨立交往,不會獨立應對生活。例如:幼兒上廁所,老師在游戲結束時要求幼兒分男、女孩一個跟一個排隊上廁所、喝水,看似有紀律,實際上是剝奪幼兒獨立管理自己的機會。另一極端則過于強調幼兒自我管理,過多地否定了某些環節的教師干預,在強調幼兒自主、獨立的同時,常常會導致如幼兒喝水少、忍尿、睡眠不足、盥洗時經常有衣服弄濕等現象。這兩者都是與《綱要》的精神不相符的。我們要重新審視常規,既要跳出傳統常規管理的誤區,擺脫原來強制的、整齊劃一的、自上而下的行動邏輯,把常規合理運用到班級管理中,將它當作教育的資源,而且是獨立的、同其他課程內容一樣對幼兒有著深遠影響的資源,發揮它應有的效能[1]。
一、一日常規教育離不開保教結合
幼兒園教育應當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保育和教育對幼兒來說是一個整體,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的。教師和保育員老師雖然有分工,但保與教的工作不能截然分開,應分工合作,默契配合,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共同對幼兒負起保育和教育的責任,在一日常規教育中促進幼兒良好的習慣的養成。
二、一日常規教育應當尊重幼兒,體現平等
以往幼兒園各班的常規是老師片面決定強加給幼兒的規范,實施中教師、保育員常凌駕于常規之上的。往往缺乏民主性、合理性和平等性,即使幼兒遵守規范,也是出于無奈和害怕懲罰,是消極的反應。老師對常規教育的實施不是靠賞罰,而是讓幼兒明白要遵守的理由,以提高兒童的認同感和情感共鳴,并主動參與規則的制定、修改,讓特們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才能讓幼兒感到規則是他的內在需求而不是強加的。如:解決幼兒亂仍玩具的問題時,教師可創設情境通過引導孩子們討論“玩具寶寶為什么生氣了?”這個問題,讓幼兒自己發現問題,從而制定相關的規則,進而養成每次游戲結束后,孩子們都能主動地將玩具分門別類的收放好的習慣。正因為是孩子們參與下建立的常規要求,所以能真正為幼兒所接受[2]。
三、一日常規教育應支持和引導幼兒活動,促進發展
幼兒的天性好玩,喜歡新奇的事物。我們經常也會看見幼兒遇到自己喜歡的物品會愛不釋手,遇到自己喜愛做的游戲也會樂此不疲。因此,教師在選擇活動內容時,應該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征,并深受幼兒喜愛的內容,以激發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在組織集體活動時,還應準備好充足、豐富的操作材料。讓每位幼兒都有機會動手動腦,以避免幼兒在活動中等待時出現的爭搶、吵鬧等不良現象。一日生活活動中教師長股的建立是確保幼兒安全,發展幼兒自我意識及自我管理能力的關鍵,將日常生活活動環節變成一個個更溫馨更快樂的實踐活動。如午餐前會由“值日班長”組織用玩游戲時的方式有序地進入洗手環節,等待的孩子會將各種手指游戲玩的很投入,有時還會將從父母、朋友那兒學來的新游戲進行展示。餐后收餐具,漱口、擦嘴、擦鼻子等一系列活動都在“值日班長”的帶領下完成。這樣不僅減少孩子不必要的等待時間,老師用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孩子,進行個別指導[3]。
四、利用環境創設對幼兒進行一日常規教育
學前期是幼兒接受熏陶形成良好品德和培養個性、習慣的重要時期,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的同時,應把隱性常規作為常規教育的內容設置進去,使之與幼兒相互作用,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幼兒好的習慣。
1、墻飾中的隱性常規。如:通過墻飾的創設形成一定的氛圍,在樓梯上貼小腳印,提醒幼兒一邊上下樓梯;洗手處貼上吸收的順序圖讓幼兒按照順序進行洗手等。
2、區域活動中的隱性常規。我們可以根據幼兒的需要劃分合理的活動區域,用圖案標明各個活動區域,如:科學探索區、自然角、手工區、表演區、游戲區等;用不同胸飾設定各區域內的人員;將與幼兒一起設定的區域規則形象化、具體化,養成幼兒物品用后歸位的習慣和學會自我整理的能力。
3、活動材料中的隱性常規。我們為幼兒提供可支持的豐富的活動材料,同時將活動操作的規則、玩法用圖標的形式展現,讓幼兒的活動順利進行,便于形成秩序。
五、家園共育也是幼兒一日常規教育的重要部分
幼兒園的保教結合和家園共育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位老師,有著老師無法替代的作用。與家長配合,根據幼兒的需要建立科學的生活常規,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上衛生間的生活自理能力。只有做到家園同步,才能使常規教育持之以恒,產生更大的作用。在幼兒園,孩子為什么能夠形成不挑食、準時睡覺的好習慣?原因就是在于幼兒園有嚴格的規范,有良好的強化激勵作用。作為老師,要及時了解家庭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的家庭提出不同的常規指導意見,加強與家長的溝通。經常給家長朋友們宣傳、知道幼兒園對幼兒的激勵辦法,從而達到家園共育的效果。
幼兒的一日常規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在幼兒園一日常規教育中教師應站在尊重幼兒,有利于幼兒長遠發展的角度,調動一切有利因素,營造和諧的保與教大氛圍,相互督促、相互指正、相會溝通,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讓幼兒健康茁壯成長。葉圣陶先生也說過:“好習慣的養成,一輩子受用;壞習慣的養成,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良好的習慣可使人終身受益。可見良好的習慣的養成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王任萍.淺談幼兒園常規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幼教研究,2006(2).
[2] 李莉.淺談幼兒園教育教學常規[J].祖國:教育版,2014(3):152.
[3] 張華英.幼兒園常規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反思探討[J].成才之路,2012(27):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