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潤+李慧慧+徐千慧
摘要:本文主要以文獻法來探究面對未來的挑戰,早期教育課程呈現出的課程多元文化化、保育和教育相整合、課程全納化、課程整合化以及課程個性化等趨向。面向未來,早期教育應通過不斷改革和更新,使之能為人的教育打下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早期教育課程;課程模式;趨向;挑戰
一、當代著名早期教育課程模式
當代著名的早期教育課程模式主要有瑞吉歐·艾米利亞教育模式、高寬課程方案、蒙臺梭利教育模式、發展適宜性實踐、銀行街教育模式和創造性課程等。
二、未來對早期教育課程的挑戰
1、來自未來的挑戰。
(1)來自科學技術的挑戰。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將未來競爭力高低的干預關鍵點轉向了教育領域,而高質量的早期教育則日益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著眼點。為確保高質量的早期教育,美國在嬰幼兒學習與成長標準化方面提出了改革舉措,并促成其嬰幼兒早期學習標準的形成[1]。
(2)來自社會關系變化的挑戰。近些年來,社會的各種關系,尤其是家庭與兒童的關系發生了迅速變化。全球經濟發展狀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失業問題、對婦女和兒童權利的認同問題以及兒童受虐待問題等都對教育產生了影響。社會關系的變化,要求教育對此作出反應,要求教育更早地將不連續性引入兒童的生活,使他們盡早獲得克服因社會關系變化而帶來的適應困難的能力。
(3)來自人口流動的挑戰。由于社會和經濟結構的變化,人口的流動性和文化、語言的多樣性不斷提高,人口的流動性已不只是局限于一個國家的范圍,而是發生在更廣泛的國際范圍之內。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性增加,越來越多的流動兒童隨其父母來到城市,由于流動人口收入低、生活條件較差,居無定所,流動兒童的衛生保健狀況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2、腦研究的新進展對早期教育課程的影響。20世紀腦科學的研究為兒童早期發展和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了較為間接的理論支持,但是并不妨礙它對兒童早期發展和教育的研究與實踐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腦科學研究發現,大腦在個體發育中存在著不同功能發育的關鍵期。此時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可塑性大,發展速度特別快,具有在外界環境和經驗的作用下,不斷塑造其結構和功能的能力。0-5 歲是兒童大腦發育的關鍵期,教育必須重視兒童的早期智力開發。
3、后現代主義對早期教育的影響。受到后現代主義影響的學前教育,開始了一個新的時期。費納克斯教授認為,后現代主義教育是以文化多樣性和社會復雜性的世界觀為特征的。以后現代主義為基礎的課程重視文化差異和多樣性,考慮到文化、語言、人種、性別、社會階層、年齡、身體特征等方面的差異。在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下,學前教育接受不確定性、復雜性、差異性、多視角、歷史的和情境的特異性。
4、對面向未來的早期教育發展的思考。面對未來的早期教育,應著眼于將兒童培養成有良好人格品質和有發展潛能的人。具體地說,早期教育應為兒童人格的建構播下種子,使之今后逐漸發展成為對世界充滿愛心和具有自我認同感的人,成為既有獨立自主性又有合作精神的人,成為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
三、早期教育課程的發展趨向
面對未來的挑戰,早期教育課程的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趨向:課程多元文化化、保育和教育相整合、課程全納化、課程整合化以及課程個性化等。
1、課程的多元文化化。文化與教育存在一種相互影響的互動關系,多樣的文化導致多元文化教育的產生,多元文化教育的開展又保護了文化的多樣性。兒童的學習和經驗的獲得是與社會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緊密相連的,社會文化的多樣使得幼兒園課程也呈現出尊重多元文化差異的趨勢。西方很多國家的早期教育課程都慎重地考慮文化多樣和文化平等的觀念,強調尊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多樣性,并將多元文化理念注入和滲透到課程內容及課程活動中。
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文化的多樣性已成為各國不可回避的問題,在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尊重其他文化并善待差異,是保證文化平等和文化多元的前提,也是構建課程體系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多樣性的文化元素大大豐富了課程的內容,為更多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提供了條件。
2、保育和教育相整合。日本“幼保一體化”通過政府主管機構及幼托服務提供者的整合、師資培訓及任用的整合、設備標準及設施的整合、教保服務內容的整合,以及相關立法保障和財政經費的支持,試圖實現“幼稚教育”與“托育服務”兩個制度和兩種機構的整合。1997年日本大藏省、文部省和厚生省研究幼、保二元合一與設施共享等問題,推動二元漸趨整合[2]。
英國政府20世紀90年代末啟動了全面整合學前兒童服務體系的改革進程,試圖走出一條全面整合學前兒童服務體系的道路。1998年 的 政 府 綠 皮 書《應 對 保 育挑 戰》(Meeting The Childcare Challenge)提出,托幼機構提供的服務要改變保育和教育分離的狀況,將“保教一體化”作為拓展學前兒童保育服務、提高服務質量的國家戰略發展重點[3]。
3、課程全納化。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于 20 世紀 90 年代興起的國際教育思潮。它的內涵是指“一種持續的教育過程,即接納所有學生,反歧視和排斥,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全納教育不只是關注殘疾兒童,或者只關注為被分離的特殊教育尋找一種替代方法。全納教育鼓勵決策者和管理者注意教育系統內部的障礙,考慮它們是如何產生的,又如何可以消除。……全納教育成為21 世紀世界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全納教育理念提出伊始是針對特殊兒童遭受普通教育歧視、排斥等教育不平等的問題而言的,但是經過短短十幾年的發展,全納教育的研究早己超越了特殊教育的范疇,進入到普通教育領域。
在全納教育環境中的普通幼兒,能快速地解讀特殊兒童的需要信號并做出恰當的反應,其社會幫助技能水平遠高于在傳統普通教育環境中學習的兒童。課程全納化可以培養所有兒童的社會感,促進特殊兒童和正常兒童的社會融合。隔離會使兒童變得恐懼、無知、并且容易形成偏見。課程全納化可以幫助兒童減少恐懼、建立友誼、增加尊敬和理解。endprint
全納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建立全納社會和實現全民教育。教育全民化的發展及其努力為全納教育思潮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全納教育與全民教育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全納教育是實現全民教育的必要條件,一個教育體系只有實現了全納,才能真正實現全民教育的目標。”
4、課程整合化。課程整合化是當今世界課程改革的趨勢,幼兒園整合課程既是課程發展的國際趨勢在學前教育領域的表現,更是學前兒童身心發展需要以及學前教育性質的客觀要求。
課程專家Beane (1998)認為整合課程包括:經驗統整、社會統整、知識統整和課程統整。認為課程發展應該以學生的學習為著眼點,由師生共同合作依據實際情形設計課程。比恩指出,統整課程是課程設計的理論,它旨在通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共同合作,跨越學科的界限,以認定的重大問題或議題為核心來組織課程,并促成個人和社會的統整。
Robin Fogarty提出了十種整合課程模式,并將這十種整合課程模式分為具體科目整合、科際整合和學習者整合三大類,其中具體科目類整合包括分立式、聯立式、巢穴式;科際整合類包括關聯式、共享式、網狀式、線串式、統整式;學習者整合類包括浸入式、網絡式。
呂耀堅指出課程綜合是未來學前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同時課程綜合引發了對學前美術教學的新的思考與認識。作者從系統理論、兒童發展理論、美術學科特征等視角提出了學前美術教學設計的七條原則:整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生活化原則、開放性原則、審美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及師幼協同性原則,為課程綜合化背景下的學前美術教學活動提供理論指導。
5、課程個性化。個性化教育是指一種重視個性、承認差異、發揮自我、注重學生潛能發揮、促進學生個性完美和素質全面提高的創造性教育。個性化教育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并通過教學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對個人全面發展的追求。同時,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獲取信息,實現知識、能力和人格的協同發展。個性化教育實質是以受教育者的個性差異為重要依據,讓每個學生都找到自己個性才能發展的獨特領域,以及個性充分發展、人格健全為目標的教育。
西方現代個性教育思想主要凸現于新教育思想、進步主義教育思想、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和存在主義教育思想中。 新教育思想于19世紀90年代開始在英國產生,后來又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新教育思想從各方面批判舊的傳統教育理論和方法,主張建立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新學校,強調兒童個人的自由和發展以及學校教育同社會生活的聯系。
在進步主義教育思潮發展過程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兒童中心取向和教育實驗。明確關涉兒童個性的主要是“個別教學”的道爾頓制和文納特卡制。存在主義者認為,教師對學生發揮的作用應該是“生產性”而不是“復制性”的。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或教學進度方面,存在主義主張都要有很大的靈活性,不可整齊劃一。
杜威的實用主義思想中也存在著對個性關注的思想,杜威強調的是“個性的變化與可塑性”,他對兒童的個性也十分關注。他的“做中學”實際上是強調的是主體性的發揮。
在日常生活中,蒙臺梭利主張“兒童自我服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也體現了其主體性思想的一面,同時,她還強調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布置相應的設施,這也是對群體差異性的關注。
瑞吉歐的方案教學盡管沒有直接提到兒童的個性,但其中對于兒童興趣的尊重,他們的小組工作、深入研究、紀錄、圖像語言從不同的角度指向兒童、教師的差異性與主體性,這些均關涉著個性化教育。
四、結語
面向未來,人類發展的挑戰和機遇并存,人類駕駛自己命運的希望在于當今的教育。早期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面向未來,早期教育應通過不斷改革和更新,使之能為人的教育打下扎實的基礎。在未來的時代,每個人都必須以自己的方式去適應和改造變化多端的世界。知識性質的變化,使教育不再將價值放置于知識的傳遞和積累,而是將價值放置于知識的共同建構和創造,放置于人文精神的加強,換言之,教育要讓兒童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教育不僅要將人培養成為成功的人,而且要將人培養成為幸福快樂的人。
參考文獻
[1] 赫紅英,楚琳,史大勝.美國嬰幼兒早期學習標準的內容、特點及影響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14(05):58-64.
[2] 曹能秀.近10年美、英、日三國幼兒教育課程改革的差異比較[J].學前教育研究,2011(09):8-13.
[ 3 ] C u r r i c u l u m a n d S t a n d a r d s FrameworkⅡ[EB/OL].http://pandora. nla.gov.au/pan/99103/20090505-1614/ csf.vcaa.v-ic.edu.au/es/lies.html,2009-05-06/2011-03-07.
[4] 英國學前教育考察見聞[EB/OL].http:// www.pep.com.cn/xgjy/xqjy/zwyj/ gwyj/201008/t20100823_703666. htm,2010-12-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