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正亞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此前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自2016年9月1日起正式實行。《慈善法》的頒布對推動我國慈善事業以及高校志愿服務健康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以安徽財經大學為例,分析研究《慈善法》頒布后對高校志愿服務產生的影響,以及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慈善法;志愿服務;公開募捐;創新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0.057
志愿服務是慈善活動的重要形式,是慈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是在高校志愿服務組織的引導之下進行,為學生服務,為校園服務,為社會服務,受到了社會各層面的廣泛關注及響應。但是,目前高校志愿服務活動雖在不斷蓬勃發展,但由于此前沒有相應完善的法律支持,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志愿服務效果不佳、保障機制的缺乏、缺乏科學的培訓機制、志愿精神沒有內化為大學生的價值觀等。本文主要從慈善法的頒布對高校志愿服務的影響的角度進行研究,參考他人的研究經驗,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個人訪談等形式,結合法學和高等教育學的相關理論知識,闡述《慈善法》的頒布對高校志愿服務的影響,對高校志愿服務仍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就如何處理解決相應的問題提出措施及建議,使得高校志愿服務更好的發展。
1慈善法的頒布對高校志愿服務的影響
1.1完善志愿學分認證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頒布以來,安徽財經大學積極響應,相繼發布了“普通本科學生課外教學學分制實施方案”和“學生社會責任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學分認證暫行辦法”等文件。文件中明確了志愿服務活動類別,將志愿服務分為校園公益、支教扶貧、社區服務、法律援助、環保宣傳、大型賽會六大類別;提倡校內各組織、社團積極拓寬志愿服務渠道,豐富志愿服務活動內容。此外,課外教學學分要求,每名學生在大學本科學習階段,必須修滿3個志愿服務學分方可畢業。
1.2完善志愿者注冊登記
《慈善法》第六十五條規定:慈善組織應當對志愿者實名登記,記錄志愿者的服務時間、內容、評價等信息。根據志愿者的要求,慈善組織應當無償、如實出具志愿服務記錄證明。安徽財經大學依托“志愿匯”和“愛安財”網絡服務兩個平臺,對志愿服務對象、志愿活動參與者、志愿精神體現者以及固定的志愿服務時長等信息進行注冊登記,同時,規定在網絡服務平臺中被認定服務時間達到二十個小時后,個人向所在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提交注冊申請,審核通過后由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轉交校青年志愿者協會再次確認,通過后,即可獲得注冊志愿者資格,同時進入學校注冊志愿者數據庫,并由學校頒發注冊志愿者證。
1.3完善志愿者管理與技能培訓
《慈善法》第六十三條規定:志愿者接受慈善組織安排參與慈善服務的,應當服從管理,接受必要的培訓。大學生志愿者服務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開展志愿服務行動成效的好壞。此前,安徽省大學生、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于2017年4月25日至29日及5月5日至7日在安徽財經大學召開,為保證省學生運動會的順利進行,安徽財經大學對面試選拔出的399名同學,包括輔助裁判、導牌、禮儀人員、宣講員、記者團和場地清潔進行嚴格的賽前技能培訓。同時,針對其他常規扶貧支教活動,除開展相關教學方面的知識培訓外,還注重對志愿者心理學、禮儀、溝通等方面的知識培訓,避免因為不了解受服務小學生們的心理狀態而導致講課方式單一化、不能高效引導學生學習的局面。
1.4完善志愿者評優評先制度
自《慈善法》頒布以來,志愿者們的熱情高漲,學生們積極參與校內外的志愿服務活動。安徽財經大學為了鼓勵在大型賽事志愿服務、社區服務、關愛留守兒童及農民工子女教育、鄉村愛心支教、助殘敬老、校園美化等校內外公益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個人、團體、項目,開展“安徽財經大學十佳志愿者、優秀志愿服務團體、優秀志愿服務項目”的評選表彰活動,并舉行志愿者頒獎晚會為先進個人、團體、項目頒發榮譽證書,同時將其事跡在校級網絡媒體平臺上展示,激勵更多大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中,讓大學生更有動力去參與志愿服務。
1.5規范公開募捐行為
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組織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財產的活動。《慈善法》規定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取得公開募捐資格。此法頒布后,安徽財經大學校團委極大程度上規制了相關志愿組織的公開募捐行為,包括:舊衣物募捐,義賣,互聯網眾籌等行為。無相關資格的組織,嚴禁進行相關行為;取得相關資質的志愿服務組織進行相關募捐行為做到信息公開,向捐贈的同學說明募捐的目的、募得得來的錢款及物品的用途,以及公開之后的具體用處及去向。
2高校志愿服務存在的相關問題
2.1志愿服務精神沒有全面內化為大學生的價值觀
當今大學生思想層面呈現多元化趨勢,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小部分同學對于“身外之事”表現過于冷淡,不愿意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為他人提供幫助。還有部分同學,對于志愿服務的興趣不高,對當今慈善政策、志愿服務情況沒有充分了解,僅僅是為了取得志愿學分來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活動中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草草了事。這部分同學思想覺悟不夠高,沒有真正理解學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目的,也沒有真正體會到志愿服務精神的真諦。故需要進一步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意識,將志愿精神深刻貫徹給每一位大學生。
2.2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類型單一、不夠完善
安徽財經大學設立校級青年志愿者協會、12個院級青年志愿者協會以及綠in社、綠色同盟等志愿服務團體。但是,各組織大部分都以愛心支教、愛心敬老院為主,缺乏創新性活動,存在著服務對象過于局限,活動的內容及采取的形式都較為相似的問題。說明了部分高校志愿組織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傳統思維的影響,認為志愿服務針對的對象就是小學生、殘疾人、老人等弱勢群體,缺乏創新開拓精神,未能將志愿服務理念真正擴展到服務社會的層面,影響了志愿服務的發展前景。
此外活動參與人員有限,實際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主體還是各組織的內部人員,不能保證全校絕大多數同學都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去,使之深刻理解志愿服務精神。
3針對相關問題的對策建議
3.1弘揚慈善文化,培育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
除了將志愿服務學分納入課外教學學分外,高校應當通過校園廣播、校園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上積極開展慈善公益宣傳活動,普及慈善知識,傳播志愿服務精神。高校還應當將有關的慈善文化理念納入教學內容,拓展相關志愿服務活動,培養相關的慈善專業研究人才,鼓勵支持學生和相關志愿服務組織進行慈善、志愿服務的理論研究。讓更多學生積極主動的加入志愿服務行列中來,以親身經歷體會“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精神,進一步提升思想意識。
3.2創新大學生志愿活動組織機制
高校青年志愿組織應該增加志愿服務的多元化,擴大志愿服務對象范圍。例如對科學宮、博物館的知識講解及車站、醫院的秩序維持等。不僅可以節約舉辦大型活動的成本,還能提高志愿服務的效率,而且能使志愿服務精神進行更為廣泛的傳播,獲得更多人的響應支持。同時,高校志愿服務組織還應廣泛吸納學生群體的創新意見、借鑒其他高校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認真思量在本校是否具有可行性,革新志愿服務項目。此外,高校志愿服務組織應當反思已開展的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之處,做出相應的改進、應對措施,以便更好的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參考文獻
[1]黃志堅.中華慈善文化的傳承與踐行:青年志愿服務[J].北京青年研究,2016,(3).
[2]呂曉莉.慈善法與志愿服務的新發展[J].中國社會工作,2016,(13).
[3]鐘一彪.國家治理視野下的高校青年公益志愿組織建設[J].中國青年研究,201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