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萍萍+華寅淞
【摘 要】在新經濟時代,飛機制造廠商交付給客戶的飛機既應滿足局方的適航安全要求,也需要考慮客戶的運營要求,從而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在飛機維修經濟性方面,維修成本低、易于維護的飛機更易于獲得市場的認可。本文將從維修策略、維修性設計和計劃維修要求三個方面分析提高飛機維修經濟性的途徑。
【關鍵詞】維修成本;維修策略;維修性設計;計劃維修
0 引言
在新經濟時代,為了提高顧客滿意度和增強顧客忠誠度,企業需要提供滿意的產品和服務,把顧客的需求作為企業開發產品的源頭,進而實現雙贏。作為飛機主制造商的顧客之一,航空公司關注飛機的適航性、可用性和公司的運營成本。飛機制造商應該能夠在不影響飛行安全可靠和旅客舒適度的前提下,制造交付運營成本經濟的飛機。除了航油費用、飛機成本、機場成本等以外,維修成本是運營成本的重要部分。
航空公司的維修成本按維修工作大致分布在航線維護、低級別定檢工作、高級別定檢(結構檢、大修)工作、發動機修理和部附件修理[1]。維修成本主要體現在人工成本、航材成本、設備設施成本。控制維修成本需要航空公司不斷地對飛機維修生產計劃與控制進行優化[2]。如果OEM制造的飛機具有優秀的維修品質,同時計劃維修要求合理高效,同樣有利于實現飛機在計劃維修和非計劃維修中的維修經濟性。
1 飛機維修性的經濟意義
直接使用在飛機維修或相關設備維護中的人工時和所需各種材料所產生的費用稱為直接維修成本(DMC)。然而,機隊規模大小和人員的維修經驗對維修成本影響較大。對于保障一支擁有成熟機型的龐大機隊,經驗豐富的維修團隊做出維修決策快而準,維修保障效率高,維修所需的人工時自然就少。而對于維修保障新機型的小機隊,飛機維修或設備維護的直接維修成本很大程度地取決于飛機本身的研制水平和維修性設計。因此,研制的飛機能夠采用高效的維修策略,具有優秀的維修品質,將有助于航空公司節約新型號飛機運營階段的維修成本。
2 新型飛機的維修策略
2.1 傳統的飛機維修策略
飛機維修排故的傳統模式是機務從機組人員或中央維護系統得到飛機詳細的故障信息后,在故障隔離手冊和飛機線路手冊的基礎上,憑借個人經驗和通過部件拆換檢測將故障隔離。工作者既要掌握各系統的工作原理、結構狀況,又要特別注重維修經驗的積累和總結。新型號的飛機投入市場運營的使用數據有限,如果采用傳統的維修策略進行飛機的維修保障,將不利于航空公司控制維修成本。同時,大量的地面檢查很難保證飛機具有高的完好率,反而會因不良維修(如頻繁通電、無效拆卸)造成設備固有可靠性降低以及人力、財力的浪費。
2.2 基于狀態的預測維修
為了提高飛機運力和減少維修人工時,新型號飛機的維修策略應該是基于狀態監控的預測式維修,以彌補人員維修經驗不足造成維修難度大時間長的缺陷。由機載維護系統對飛機性能狀態和事件數據進行監控和記錄,并與地面基站進行數據傳輸。地面維修信息處理終端通過基于知識庫和健康數據庫的邏輯推理,對飛機進行健康評估[3]。對于故障預測信息,地面維修信息處理終端能夠下達設備使用限制與維修計劃。對于飛機故障信息,地面終端制定相應級別合理的維修方案,進行維修規劃和供應保障。不但降低了部件的誤拆率,而且減少了飛機的停場時間。
3 飛機維修性設計
維修性是飛機設計賦予的使其維修簡便、快速和經濟的一種固有屬性,是與飛機維修聯系最為密切的質量特性。飛機的維修性直接影響到飛機的維修時間、費用和可用度。只有從飛機的論證開始,通過分析、設計、制造、試驗、評價等工程活動,才能賦予飛機良好的維修性。飛機維修性的定性分析主要與飛機的總體布局,設備安裝形式,維修性設計準則落實情況的檢查,維修操作的可達性、防差錯、活動空間,拆卸的便利性等問題相關。
傳統的維修性分析做法是,對設計圖紙進行維修性設計評價,或在樣機上進行維修性設計評價,分析飛機的可達性、維修安全性、人素工程等維修性品質。對于集成度高的系統設計,在圖紙上進行諸如設備(部件)的可達性、拆卸便利性、維修空間等的分析,很難保證分析得全面、準確和直觀,造成多數分析要求得不到落實。物理樣機制造成本高、數量有限,大型系統在樣機上進行維修性符合性審查,維修性設計要求也會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而無法最終落實。
為了確保飛機維修性分析過程的直觀性、分析結果的有效性和分析時機的及時性,在飛機的論證分析階段制定出飛機維修性設計的準則文件,在飛機的初步設計和詳細設計階段將虛擬維修應用到飛機三維數模以評價維修過程[4]。通過人-產品-工具/設施/設備的相互作用準確及時地發現并解決維修性設計缺陷。
4 計劃維修任務優化
飛機需要通過對各系統、結構和動力裝置進行有計劃地維護和檢查,保持飛機的固有設計水平和持續適航性,保證飛機安全可靠運營。例行工作項目涉及潤滑、清潔、報廢、檢查等工作。計劃維修工作貫穿于飛機的全生命周期,頻率高、任務多。在滿足適航要求的前提下,計劃維修要求應該簡潔高效,以提高飛機可用度,降低維修成本。
目前各主制造商和航空公司廣泛采用MSG-3分析方法,確定預定維修任務和維修間隔,制定“初始計劃維修要求”[5]。使用數據的收集和經驗的積累對于確定計劃維修任務和間隔尤為重要。維修間隔過長可能導致飛機系統或結構發生缺陷后發現得不及時,從而導致缺陷擴展超標或者超時限,只能做更換處理,增加了修理成本,還會影響飛行安全。維修間隔過短會導致過度地維修,同樣影響飛行安全,過于頻繁的檢修也會增加人力成本,浪費維修資源。
為了持續關注計劃維修任務的合理有效性,節約維修資源,降低維修成本,OEM通過收集飛機的使用數據以及計劃維修、非計劃維修信息,分析提出計劃維修任務的優化,增加或縮短維修任務的間隔,或新增計劃維修任務,從而不斷完善飛機的計劃維修要求,為航空公司提高定期檢修的質量提供基礎。
5 結論
新型飛機在滿足適航要求的同時,需要獲得航空運輸市場的認可。本文在飛機主制造商的角度,從維修策略、維修性設計和計劃維修要求三個方面分析提高飛機維修經濟性的途徑,以使主制造商交付的飛機易于維護,利于航空公司降低對新型飛機的維修成本。
【參考文獻】
[1]盧昕.航空公司維修成本分析與控制[J].科技創新導報,2015(26):197-198.
[2]張維龍.淺論飛機維修生產計劃與控制優化[J].航空維修與工程,2014(4):63-65.
[3]陳德煌,趙敬,張濤.基于實時狀態監控信息的飛機維修決策系統[J].航空維修與工程,2011(6): 40-42.
[4]隋光磊,李斌.基于虛擬維修的民機維修性設計[J].科技視界,2014(19):73-74.
[5]AC-91-26,航空器計劃維修要求的編制,2015.05.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