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婷
一、數學實踐活動課案例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在我們生活中經常使用到,但由于它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缺乏實際的經驗和體會,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對“千米”的概念建立也比較困難。所以在學生“認識千米” 后,我決定帶學生到室外探究“1千米”,充分體驗1千米,使學生對于長度認識經驗“千米”不再是空中樓閣。
當我走進課堂時,孩子們課前準備做的特別好,卷尺都已放在桌角,他們心中都明白今天要到室外上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
由于學生年齡較小,我覺得實踐活動前的探究指導還是必要的。
師:“我們知道了1千米=1000米,老師想看看你們手里的尺,誰來介紹一下?”
生1:“我是1米的軟尺。”
生2:“我是爸爸用的,長20米。”
生3:“我帶來的是2米的卷尺。”
生4:“我是找體育老師借的,長80米”。
......
學生帶來的尺長度不一樣,大多數都是比較短的卷尺,這對體驗1千米前的測量帶來困難,我決定帶學生想像一下測量的全過程,為后面的實際測量打好基礎。
師:“現在需要你們在操場上測量出100米,想象一下,你們小組準備怎么操作?會遇到哪些問題?”
各小組討論得特別激烈,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根本沒有頭緒,不知從哪下手測量。
生1:“一人站著,表示開始,用尺的0對著那人的腳,到尺的另一端再站一個人,再像這樣繼續測量。”
學生認真得聽著,大多數學生紛紛點頭表示同意。
我結合圖演示,問:“哦,先這樣,兩人分別站在尺的兩端,再像這樣測量,每一次在尺的一端站一人。”我邊說邊在圖中標出站人的位置,“如果你們的尺是2米長,要測量100米,你們算過要站多少人嗎?”
生2:“小組人數不夠啦!”一名思維反應快的學生搶著說。
生3:可以接龍,已經測量過的人繼續接龍,這樣就行了。
生4:不對,只能中間的人接龍,第一人不能動,不然不知道從哪開始了。
生5:第一人和最后一人都不能動。
生6:可以做記號,不用人排隊。
生:這個方法好。
學生在這種思辨中,測量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確了測量的方法,更徹底地明白知識的內涵,聽課的習慣也得到很好地鍛煉。
師:我們用剛才說的方法,在操場上測量100米,然后我們來回跑,看看誰能跑完1千米。
生1:我能。
生2:我能。
……
學生紛紛搶著表示能跑完這1千米,看來1千米在他們心中還是沒有具體的概念。
師:快速口答,來回多少次能跑1千米。
生1:10次。
生2:不對,來回5次,一個來回算2次。
生:同意。
學生們終于理清測量的思路和方法,我帶著他們到達操場,各小組大顯身手了。
第二小組學生找體育組老師借到了80米長的卷尺,剛開始不會看這把卷尺長度,費了好長時間才理清到底測量了多長,他們占了尺子的便宜,最先完成測量100米,開始跑步,孩子們充足了勁,用力跑,沒等我其他三組巡視完,有孩子氣喘吁吁的說:“老師,跑不動了,1千米好長”。我在那偷笑,學生們還是真實體驗到了1千米,去感知、理解1千米,實現了數學經驗的持續增長。
第三小組,由于尺子較短,學生們使用兩根尺拼接測量,他們做好記號,可是在人員分工中沒安排小伙伴數距離,2把不同長度的尺子給他們帶來了麻煩,迷糊了一段時間,只顧測量,卻不知道測量了多少米,重復測量了好幾次。他們的分工合作能力還有待提高。
第一小組孩子尺不長,但合作特別默契,組長指揮,有人做記號,有人記數,有人站在起始位置,有人拉尺,他們之間還互相叮囑,這組孩子特別有意思,他們發現自己的尺短,測量100米來不及,他們自己決定測量20米,就開始跑1千米,這組孩子我很想點贊,他們會利用自己現有的材料去實際解決問題。如果在開始的探究指導上,我不對學生進行測量100米的限制,學生會碰撞出更多的思維火花,也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材料去完成學習任務。
二、數學實踐活動課案例反思
數學實踐活動,既是課程改革的一個突破,又是數學課程內容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既能為學生提供實踐探索的機會,又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經歷研究與探索的過程,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1、促進學生愛上數學。數學的高度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數學實踐活動課是最有效的工具,變知識的抽象性為生動、形象的具體性,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創新發散思維能力。每次上數學實踐活動課時,學生特別興奮,他們喜歡這種動手操作的課堂,聽得也最認真,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有效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
2、需要注重活動前的探究指導。在設計一個數學實踐活動之前,教師必須明確這次活動的出發點是什么,也就是必須明確學生通過這次活動,應達到教學目標的哪一項、哪一級水平。在活動的最初,學生可能會無從下手,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有可能出現意外情況偏離教學的目標,使活動有效性大大降低,甚至活動無法進行下去。教師有必要在活動前進行探究指導,充分扮好組織者和主導者的角色,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的走入要解決的問題中心,讓學生自主、積極思維的同時,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探索發現,感受數學間的聯系。提高活動的有效性。
3、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數學實踐活動課它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它是以解決某一實際的數學問題為目標,以引起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的一種新型的課程形態,它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以知識記憶為特征的陳舊方法,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和對數學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應用數學。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需要分工細化,面向全體,照顧到不同程度的學生,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學生學以致用,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數學來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應用于生活,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數學雖然是嚴謹的,但數學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應運而生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了條件,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手段,需要教師不斷去研究、去探索、去創造,使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