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
一位在初中當數學老師的朋友告訴我,他班里有個男孩,初一就開始自學初三的課程,每次考試都是班里第一。平時也不見得他有多勤奮,作息時間也跟大多數孩子一樣。
朋友說這孩子有學習天賦。
雖然愛因斯坦說,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天才,但我還是相信,同時也看到經過大量科學實證的數據,天賦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天賦不同,同樣的付出,得到的結果將懸殊到令人詫異。
教育是不能渲染“天賦說”的,應該說的是勤奮、專注和自律。確實也是如此,一個人如果勤奮、專注和自律,通過自己的努力,的確可以在學業、事業上取得成就,這也有大量的科學實證。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勤奮”和“專注”?
我的切身體驗是要摒棄“低水平的勤奮”。話要從我的高考經歷說起,當年高中文理分科,我學的是文科,歷史教科書有六本,我幾乎能把六本歷史教科書的內容背下來,并且熟稔到哪句話在第幾頁,連教科書的“邊邊角角”也都背下來了。本來以為考個高分沒問題吧,結果高考成績出來,只考了76分。
這個成績是我最遺憾也最不甘心的,因為花了我很大的代價,付出很多的時間,但沒有取得預想中的成績。
我后來總結的教訓是,沒有把知識點融會貫通起來。對于歷史這一科,就是沒有把歷史知識放到社會歷史現象中去看,也沒有放到世界格局中去理解,僅僅會背個死的知識點,這樣自然得不了高分。
我的高考已過去了二十多年,現在我兒子都上初中了。但高考歷史成績敗北,一直讓我耿耿于懷。我現在經常對孩子說起當年我那么勤奮卻考76分的故事,提醒孩子要注意學習的實效,不要重復那種“低水平的勤奮”。
但事實上,“低水平勤奮”一直困擾著我。譬如讀書,花了很長時間,讀完一本書,放下書本,卻發現腦里空空如也。幾天后,只模糊記得書中幾個片斷,再過幾周,什么也沒有留下。再翻翻書本,看看里面的章節,似曾相識,有些還能記起來,大部分卻已陌生了。
這樣的閱讀方法,從付出和獲得的比例來說,是失敗的。我覺得自己有很多年都陷在“低水平勤奮”的陷阱中,沒有破解之道。
后來我改變了閱讀方法,在書上劃線,寫只言片語的筆記,然后摘抄,甚至逼迫自己寫一篇千字以上的讀書隨筆。這四種方法提升了我的閱讀深度,但時過境遷之后,仍然遺忘得快,覺得很多書籍,對我幫助不大,也沒有在某種學識上有所精進。
也是機緣巧合,我讀了一本科學類書籍《信息簡史》后,突然意識到,在人類歷史進程中,信息與知識是有巨大的區別的。信息是過往煙云,而知識是駐留心靈的,只有那些能改變你行為的信息才是知識。
我們犯的錯誤在于,總是把信息當成知識,以為看過了很多,記憶了很多,知道了很多,這些都是知識,事實上不是。你接收到的信息是不是“知識”,唯一的判斷標準是,這些信息有沒有促成你改變自己的行為,而且還要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結果。如果看了很多的書,結果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上,老方一帖,沒有任何的觸動,也沒有任何的改變和提升,那么這樣的閱讀是無效的,你的閱讀時間也浪費了。雖然你看上去比別人“愛讀書”,也比別人“勤奮”,但卻是“低水平閱讀”、“低水平勤奮”。
人的差異,其實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每個人都知道,人的學識和能力的提升,始于學習和積累,但最終卻掉進了“知道主義的陷阱”,沒有往前再走一步,問一問自己有沒有增長見識,有沒有幫助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人到中年才體悟到這一點,有點遲,但還來得及。endprint